刘渡舟治感冒使用麻黄汤时的若干要点
编者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人如果得了感冒,康复至少要七天。中医治感冒,最快的只要1小时。麻黄汤,就是中医治感冒的方剂之一。去年武汉疫情暴发后,清肺排毒汤是抗疫的主要药方,清肺排毒汤是由几个古方化裁而来,麻黄汤是被化裁的古方之一。在《伤寒论》中,麻黄汤是治表实的方剂,今天很多中医朋友并不敢用,因为不知道用量和禁忌。现将刘渡舟老师临床实践中用时的一些要点公布出来,供大家临床时借鉴。 医案:一位刘姓的某人,男,50岁。在冬天时,受单位派遣,从北京赴甘肃省办事。一不小心,就受了风寒。发热,39.8℃,全身的大小关节没有不痛的地方,身体上无汗,咳嗽,脉浮紧。刘渡舟老师给他开了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一剂。服药后,盖上被子躺在火炕上发汗。大约过了1小时左右,遍身出汗,关节不痛了,人也康复了。 麻黄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伤寒证的名方,桂枝汤是治感冒后有汗的,麻黄汤是治感冒后无汗的。仲景在书中指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寒热,诸痛与无汗而喘三组证候。太阳伤寒证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外束,卫气闭郁,营阴不得畅行,简称为“卫闭营凝”。因为表闭无汗,所以又称之为“表实证”。 表实证与表虚证的“卫强营弱”不同。前者以无汗为特点,后者以汗自出为特点。由于卫阳被寒邪所闭郁,营阴被寒邪所凝滞,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以散寒,目的在于发越闭郁之阳气,而使营阴畅行。服药后必须要微微汗出为佳,用药时要注意麻黄:桂枝:炙甘草的剂量比例应该是3:2:1,否则就会影响发汗的效果。 服用麻黄汤一般都能汗出,与服桂枝汤啜粥取汗有别。但应当注意,服麻黄汤后也有不汗出的情况。从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中所记载的几则医案中看,可以将服麻黄汤后不汗出的情况概括为以下三种:一是表证未解而先用下法,导致中气虚弱而无力作汗,这种不汗出是由于误治;二是久居寒冷之地或平时习惯于寒冷之气,轻易不容易受到风寒的侵袭,如果一旦受之,所感邪气必定比一般人要严重,如果用药剂量不足就不能发汗,这种不汗出是与地域、职业有关;三是有的患者服药后,阳气发动,化水为气,汗出于无形而不被发觉,也好像不汗出。诸如此类情况,变化难测,所以临证时要细心推求其理,就不至于惊慌失措。 更需要一提的是,由于麻黄汤有较强的发汗作用,使用不当又会产生许多变证,不少临床医家视之如虎狼,畏而不敢用。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临床辨证不明确,对于伤寒病与温热病的鉴别心中无数,所以一见发热为主的病人,多从温热病方面治疗。《伤寒论》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这里突出地强调了温病“口渴”与“不恶寒”乃是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不出现口渴,证候表现仍有恶寒特点,还是应该考虑风寒的病情。因此,外感初起口渴与不渴,是识别寒、温的一个苗头。另一方面原因主要是医家受温病学说影响,畏其辛温形成一种偏见,其实,只要在准确辨证的前提下,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表实证是唯一最有效的方剂。 附刘渡舟老师另一则麻黄汤医案:某张姓小男孩,2岁。发热,39℃,别的医生用用辛凉法治疗,病没减弱而反增剧。症见:形寒,头痛,咳嗽痰白,始终无汗,病已3日,脉仍浮紧,舌苔白润。按太阳伤寒表实辨证,投以麻黄汤:炙麻黄6克,桂枝4克,杏仁10克,炙甘草2克。药后约半小时,即汗出热退,一剂服而尽愈。 编后语:我们很多医生看不上治感冒之类的小病,心里总想着治肿瘤癌症之类的大病。我个人认为,能不能治疗感冒之类的小病,最能体现出一位医生的功力。现代人的那些肿瘤癌症之类,患者只要能管住嘴,病就能好一大半,能有一个好的生活方式,病又能好去一部分。但是,如果一位患者没有好的生活方式,管不住嘴,还被各种激素下产生的食品所包围,还欠缺应有的健康常识,还总是自以为是,以妄为常,这样的患者,又岂是一个医生所能治的? 附:罗浮山修仙术采气锻炼方法普及通知: “罗浮山修仙术”一直在修行大德人中密传,分三部分:采气、运气、化气。学会了第一部,才能学第二部,学会了第二部,才能学第三部。第一部采气,采的是气,补足的是血,健的是人的五脏六腑,无任何副作用,身勤志坚者可以祛病延年。第二部让人有力气,第三部让人有智慧。现今面向社会普及的是第一部,简便,易学,健身效果好,让人在不经意的吞吐之间,改善了体质,百病难生。真经一句话,假经万卷传。一天练一天见效,坚持四十九天后,人会焕然一新。法不轻传,网上教学,元。有意学习者,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10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刘教授医话射干麻黄汤,急救平哮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