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神农氏的足迹之紫菀
紫菀,味甘而带苦,性凉而体润,恰合肺部血分。主治肺焦叶举,久嗽痰中带血,及肺痿,痰喘,消渴,使肺窍有清凉沛泽之功。...用入肝经,凡劳热不足,肝之表病也;蓄热结气,肝之里病也;吐血衄血,肝之逆上也;便血溺血,肝之妄下也;无不奏效。因其体润,善能滋肾,盖肾主二便,以此润大便燥结,利小便短赤,开发阴阳,宣通壅滞,大有神功。同生地、麦冬入心,宁神养血。同丹皮、赤芍入胃,清热凉血。其桑皮为肺中气药,紫菀为肺中血药,宜分别用。 紫菀功效为温肺,下气,消痰,止咳。治疗风寒咳嗽气喘,虚劳咳吐脓血,喉痹,小便不利。 说到紫菀温肺、下气、消痰的功效,医圣张仲景的射干麻黄汤就是非常好的代表,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上讲:“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中医讲寒痰郁肺结喉,肺失宣肃就会导致咳嗽、气喘、喉间痰鸣似水鸡声,或胸中似水鸣音,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射干麻黄姜辛夏,紫菀款冬味草枣。射干麻黄汤由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组成。寒饮郁肺,肺气的通道被堵塞,于是肺气上逆,则生咳嗽、气喘;痰气搏结于咽喉,所以喉间有哮鸣音;浊气与寒饮互结于胸,则胸中似水鸣音;浊气不降而逆乱胸中,就会胸膈满闷;痰饮随寒气而上冲,所以吐痰涎;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皆为寒饮郁肺结喉。治疗应当温肺化饮,下气祛痰。 麻黄能温肺散寒,宣肺平喘,开达气机;射干泻肺降逆,利咽散结,祛痰化饮。细辛温肺化饮,温宣肺气;款冬花宣肺化饮止咳;紫菀温肺,下气,消痰;半夏燥湿化痰,利喉涤痰;生姜降逆化饮,畅利胸膈,;肺气上逆,以五味子收敛肺气,使肺气宣降有序;大枣补益中气,生化气血,滋荣肺气。诸药配伍,以奏温肺化饮,下气祛痰之效。 在《圣惠方》中有个紫菀散,治伤寒后肺痿劳嗽,唾脓血腥臭,连连不止,渐将羸瘦:紫菀一两,桔梗一两半(去芦头),天门冬一两(去心),贝母一两(煨令微黄),百合三分,知母三分,生干地黄一两半。上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与肾之间存在着标与本的关系。肺主行水而通调水道,水液只有经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才能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各个脏腑,浊液下归于肾而输于膀胱。所以说,小便虽出于膀胱,而实则肺为水上之源。肾为主水之脏,有气化和升降水液的功能,又主开阖。下归于肾之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使清者升腾,通过三焦回流体内;浊者经过膀胱,从尿道排出体外。肺肾两脏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对水液代谢的调节作用。但是,两者在调节水液代谢过程中肾主水液的功能居于重要地位,所以说,“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所以在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里讲到:“治妇人卒不得小便:紫菀末,井华水服三指撮。” 禁忌:有实热者忌服。款冬为使。恶天雄、瞿麦、雷丸、远志。畏茵陈蒿。劳伤肺肾、水亏金燥而咳喘者非所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11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梁冬对话倪海厦第一讲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