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子说降逆为何不用麻黄用桂枝
点击上方蓝字”默医”一起玩耍 降逆为何不用麻黄?为何这样提问,先回到《神农本草经》看看桂枝与麻黄解: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寒热头痛,温疟,发表汗出,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都可发汗解表,都可降逆,奥妙在不同之处:桂枝发汗是补泄同施,强调微汗,因为自汗出胃气津液已虚,脉亦缓,补可伍姜枣草芍调和营卫,泄可抗邪外出;麻黄发汗属于强汗,其证为正邪相持于表不相上下,脉则表现为紧,两军交战的紧张状态,患者发热甚,无汗胃气津液还没虚,故补的意思少,成王败寇的最终时刻,强汗驱邪外出,虽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但实属无奈之计,再僵持下去,不汗则衄,权益之下,发汗较稳妥。 为何会衄? 外不通则内不透也,第47条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不仅会衄,还会呕,桂枝也有呕,在第12条中有“鼻鸣干呕者”之说,不论是衄还是呕,都是一个原因:表实外不通,里面左右走不了,只能上下走,只能是向上走,邪在外、在上、在表嘛,积聚多了,则呕、衄(鼻部较脆弱),但表之正邪不是静止的,互相的对抗一定是有损失的。 这下不仅有外患,亦有内忧,怎么降逆?降逆的机理是什么? 默子认为有两条路: 1.解外,外通则内透,上下内外通透,邪去病安,这是桂枝、麻黄的降逆功能机理,归根到底,还是解外。 2.针对有水饮的水逆,则需培土治水,水来土掩嘛,不要给默子扣帽子,说是脏腑时方派或者学院派,谁说五行理论不能用于经方了,临床有效即可。所以治水逆的大多是水中土药白术和土中水药茯苓等。 综观符合这两条降逆机理,当然是选桂枝,不选麻黄了,桂枝能补中益气啊,还是表证(太阳中风证和少阴中风证)的宠儿,哈哈,也有意思,麻黄一般被称为贼,遇桂枝则强汗、遇石膏则止汗,不仅泄表,还泄里,因其能“破癥坚积聚”,可怜的麻黄,和大黄仅一字之差,而人家成了将军,自己成了贼,看来姓氏很重要,哈哈。 其实,降逆还有一个办法,简单粗暴——强降!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发汗过多,中焦胃气虚,不能制约下焦而上逆,症状也不轻,属于救急,服药方法也是顿服,可谓简单粗暴,药少量多功效强。当然这种重证也不常见,一般的用桂枝加桂汤。 如此长篇大论,就是思量一个问题:桂枝加桂汤可否改为桂枝加麻黄汤?经方用药一两为10~15g,那么三两到五两都是有一个降逆的作用在里面的。先看证吧,奔豚气从少腹(下焦)上冲,中上焦已虚,麻黄呢,是对实证的,不仅表实之太阳伤寒证,在里也是实证(“破癥瘕积聚”),不相符的,不论是气逆,还是水逆,前提都是虚证。 解释至此,算是真正了解麻黄了吧,转了一圈,挺有感悟的,把细节性的悟懂了,也就融会贯通,有疑惑的时候起码能运用推导。 还有,这个问题就是没有用六经来推导,而是用八纲和药证来推导,所以大的原则、框架性的规则不犯错误,就不用拘泥于太多。 江山如云,自思量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cf/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