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81岁的高年外感与13岁少年的头痛
异位性皮炎几个阶段表现 http://health.yealer.com/py/2014/2014-03-16/m/5659.html 麻杏石甘汤14表实证《六经辨证实用解》 李某,男,81岁。症见发热恶寒,是其表邪未解,又兼胸闷,痰嗽,气逆,可知邪入于肺,诊得不能平卧,小便色赤,大便未行,脉滑而数,苔黄而干,中有裂纹,舌质红绛,皆热耗阴津所致,当以清解肺热,养肺津论治,处方; 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6克,麦冬15克,石斛10克,沙参15克,竹叶10克,芦根30克,2剂, 药后身热、咳喘减,舌已转润,大便仍未行,于方中加瓜蒌仁15克,麻仁10克,郁李仁10克,服后饮食正常,大便已行,唯行动短气,乃因年高体虚,邪退而正气未复,与竹叶石膏汤2剂善后。 论;此治论邪入于肺,请问是什么邪入肺?言热耗阴津所至,热从何来?为何不言表实卫陷之因?言清解肺热之治,为何不言解表发汗之治?即然有石膏,清解肺热,为何要用麻黄?不发汗解表,此热能除?此热不除,养肺津有何用?虽用麻黄方治对了,但此治论不易学透。治论抓不住解表的重点,后人学起来就没有头绪。到最后就是病治愈了,他的医论却没有几个人能看透。做这个医案,心里都堵的上。 后面加的这些药,都不能超过麻黄的剂量,虽然患者年龄大,也要从解表为主。加了那么多药明显不妥。为什么不解表泄热之后在用呢?非加一块用,当务之急是解表泄热,滋什么肺津。就一个浮滑表证,二诊又加了那么多药,加的面目全非。药后短气者,就是解表不利,肺气不泄,不能敛降也,多用麻黄,少加杂药,何致短气。81岁了,依然脉滑而数,此不是虚。所谓的年高体虚,就是借口,如年高体虚,为何又用竹叶石膏汤,而不选择温补脾肾方。如年高体虚,就不会见脉浮滑,而见脉沉细的麻黄附子细辛证。就一外感麻石证,吃了六付药。先解表泄热,表解之后,诸症必减,在研究里证,或润肺燥,或行便燥,偏偏把所有的药加一堆,搞成一个大锅乱炖,法不明药不精。最后还是短气,这一个短气证,就证明解表不利。不是麻黄用少了,就是杂药加多了,而此案是两者俱有。看这个医案,越学越乱。若能学会这医论,也是这个杂方。虽然病治愈了,但不是一个好的医案。年高的就体虚,年少的就先天不足,这是医家的惯性思维。 刘绍武;麻杏石甘汤15头痛《三部六病传讲录》 杜某,男,13岁,学生。年秋,忽作头项强痛,微有寒热,历2小时许而渐减。自是一二日或二三日一作,时轻时重,重时缀学。曾诊为神经性头痛,未断诊疗而期年不除。至年8月23日就诊时,发热为38度,洒淅恶寒,脉浮而数,苔薄微黄,舌红少津。此邪热久居致阴津损伤,诊仍为太阳,方用葛根麻黄汤; 葛根30克,麻黄10克,杏仁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10克。 葛根清热解表,有生津之用,即《本经》之“起阴气”,况邪热除则津自复,故不必另用生津之品。一剂寒热除,痛减大半,二剂痊愈。 按;麻杏石甘汤加入葛根,为名老中医刘绍武所创,其辛证要点为头项强痛,发热恶寒,舌尖红赤(即内热之象)。刘老云;葛根辛凉,以散太阳之热,麻黄辛温以驱太阳之实。麻杏石甘,四味合用,宣通肺气以清泄肺中之热,肺与皮毛相表里;五药并用,体表与肺内之热可除,有病可治,无病可防,十余年来,应用千余例,无一不见功。 论;人要是一年体温都38度,得什么味。西医不知解表,患者不知中医,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案刘老用麻杏石甘汤加葛根,还真是独家,此经验可以借用,尤其是表病长期不解的情况下。如是初病,还不宜加葛根,必竟伤寒,以辛温为主。卫闭热盛,或至阳明加葛根者,热盛外蒸表寒,所以能用辛凉,清金润燥,生津止渴,以降阳明郁火。 头痛项强,微有寒热,此是太阳症,头痛者,太阳不降,经气上壅也。秋天燥盛,表寒一闭,卫热内燥,还真是正对应麻杏石甘汤证。 (此处加一个标题;中医学院教育,是不是龚断。医疗产业化,是不是龚断加抢钱。) 期年不愈,为什么不看中医,其实很多人,对中医已陌生了,加上医疗产业化的环境下,大众形成固有的思维,有病就去看西医。中医已经不在是触手可及,身边附近也没有了。以前小的时候,附近的村子总有几个中医诊所,现在是十里八村的找不到一个中医诊所。中医的大环境让中医诊所在农村渐渐消失了。中医教育垄断化,使中医本身由多形态化变成机械化生产,中医也就变成了机械化。官媒虽在炫耀中医抗疫的伟大胜利,在鼓吹中医当下政策的美好与中医未来能统治世界的泡沫,但现实是中医处在了历史最困难的阶段,中医赖以生存的环境,已不复存在。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黄元御医学研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6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JT叔叔慢慢教甘草汤与桔梗汤
- 下一篇文章: 读胡希恕伤寒论坛讲座72条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