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dbfzl/140109/4324215.html

以下是杨兆林先生师承弟子对于此问题的理解与探讨(部分摘录),供大家交流

郑州王平全:

太阳病,项背强儿儿,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桂枝二两(去皮)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理解:因为桂枝加葛根汤与葛根汤的药味剂量完全相同,所以后世多把此方的麻黄看作错误,仔细分辨,两方的药物次序不同,而且桂枝加葛根汤的服用方法,有“不须啜粥”。

关键,二方都以桂枝汤为底方,减桂枝为二两,加麻黄、葛根。仲景有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汗,在临床中可以理解为三个方,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各半汤,葛根汤,根据恶寒与汗出的多少,来增减麻黄的用量,酌情用方,到可以扩大临床思路。

河南禹州杨娟

桂枝加葛根汤原书里面有“麻黄”,但后世医家都认为处方里面没有,大家如何理解?

答:因为太阳病根据汗出和无汗的症状特点来判定表虚和表实,也是治疗上迭择宜用桂枝汤或麻黄汤系列药的关键。巜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汗出恶风,是桂枝汤证,又见项背强几几,故加葛根来解肌及缓解筋脉拘急来治疗,是病位在表的表虚证,病属轻证;而《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此条文是葛根汤方证,在桂枝加葛根汤方证已说明,今因见无汗恶风,故加用有麻黄的本方发汗解表来治疗,是病位在表的表实证。病比上方要重些;桂枝加葛根汤方证是桂枝汤方证的廷伸,即以桂枝汤方证为主,以项背强几几为辅,因此,当见项背强几几时,也要详辨是葛根汤方证还是桂枝加葛根汤方证,而不是原书里面有“麻黄”而后世医家认为处方里面没有,很有可能是后世医家抄书被漏掉了。

山东孔乙娴

桂枝加葛根汤原书中有麻黄而后世医家认为没有如何理解?

伤寒论第15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本条论述太阳中风,经输不利的证治。症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是太阳中风症。项背强几几,俯仰不能自如为葛根汤症。

本证是指患者项背拘急,俯仰不能自如。本为寒邪侵犯太阳经脉,寒性凝滞收引,气血不畅,筋脉肌肉拘急,证应见无汗、恶寒,而此条中反见汗出恶风可知在经之邪非寒为风。

此方中书写麻黄或为鉴别治疗:若项背强几几兼无汗恶寒,宜用麻黄汤加葛根。若项背强几几兼汗出恶风用桂枝加葛根汤。

后世医家自宋,林亿后将原方中麻黄去掉,至今桂枝加葛根汤不再加麻黄,恐其出汗过多病情加重。

在此体会出时时刻刻应以辩证为主,不能辨病论治。

曾有一案例建康徐南强病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服桂枝葛根汤两剂而病如旧,并且汗出严重,什么原因?问,是原方服吗?是。对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汗愈多。去掉麻黄再服,微汗而解。

湖北十堰明正涛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

宋本中原有麻黄三两。臣亿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去无汗,恶风,正与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汤,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此两张方是仲景先师为太阳主证之"项背强"而设,均由风寒之邪客入经络而津液又不得濡养筋脉所致。然而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表虚者见汗出恶风,头痛,发热,脉浮缓等症。表实者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身疼,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表虚用桂枝汤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实者用麻黄汤发汗散邪。

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若项强较重,紧束不舒,俯仰不能自如则称为"项背强"。太阳病项背强多见于表实无汗的葛根汤证,今有汗出,故而"反"。为使汗出不致太过而伤津液,故而加葛根以解肌祛风,疏通经脉,升津舒络,以缓筋脉之拘急!

葛根:《神农本草经》曰:味甘平,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葛谷,主下利。《中药学》中其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善治颈项强痛。

《伤寒论》中,凡不应见而见或少见的症状前用"反"字,以示警醒,说明本证的辨证关键在于汗出,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故选用桂枝汤,太阳经疏不利又加葛根以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两方相比,此为表虛有汗,故减麻黄;彼为表实无汗,故加麻黄。是为医者临证当明辨证候,抓住主证,鉴别区分,往往在于细节,而审证求因,遣方用药,方证对应,举而效之!

桂枝加葛根汤是太阳中风颈项强证的主方,临证以"项强,汗出,恶风"为审证要点,临床应用,两方据证增损,互为补充,大大扩展临证适用范围!

河南南阳曹志杰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三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对于师父提及到这个条文问题,我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

以仲景原文解释原文,最合仲景意。要从仲景有关条文中去揣摩仲景之意。

14条要与31条相比较来理解。从文字上看,14条多个反字及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物组成份量:桂枝三两,芍药三两,不须啜粥,这几处与31条不同。31条无反字,葛根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无不须啜粥几个字。

先说反字,我认为有几层意思。1,有与31条葛根汤方证对照之意。2,鉴别之意。3,提醒后人与31条有明显不同之意。

要想理解桂枝加葛根汤原书里面有无麻黄(后世医家都认为14条没麻黄),待思考几个问题?

一,桂枝加葛根汤条文为什么加个反字,真需要与31条对照之意,对照有何用意?

二,桂枝加葛根汤方药物份量中桂枝三两,芍药三两与葛根汤方药物份量桂枝二两,芍药二两,为什么两方中两药中份量不一样?为什么14条份量重而31条中份量轻?

三,据统计,伤寒论原文中,有关脉象论述占三分之一之多。伤寒论16条特别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见仲景对脉的重视程度可见一般。而本条按仲景意当"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脉浮缓或浮弱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才是,为什么没论脉?

要想弄通上面问题,也可以这样认识14条。

假设14条与31条是对照,鉴别,提醒之意,那么反字就不难理解。桂枝加葛根汤,当理解为桂枝合葛根汤才对。也就是(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与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是合方。也就是说如果临床上见到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的葛根汤证,同时合并汗出,恶风的桂枝汤方证,桂枝汤方可与葛根汤方合用。如桂枝二越婢一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等一样。而为什么仲景未言脉,或浮缓或浮弱呢?是因为此证有可能也可见到脉浮紧的麻黄汤方证。因为有葛根汤方证的存在。"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无汗,恶风恶寒特别厉害,又参考伤寒论35条麻黄汤方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者。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从药物组成及剂量看,葛根汤也用麻黄,且与麻黄汤剂量一致。只是葛根汤,寒闭肌表,侵犯局限项背部较重,而麻黄汤寒闭肌表,范围较大,已影响到肺气宣降。临床实践证明两方均可出现浮紧脉象。若葛根汤脉浮紧,那么14条,桂枝加葛根汤合方的条文,有可能脉浮缓或浮弱或浮紧,如果条文这样论述,会给后人学习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所以14条不如不用示脉象,这样更好些。这就回答了一,三条问题。

那么针对第二问题,也就更好理解。要想明白第二问题,必须得明确桂枝汤中药物配伍意义。也就是要明白第12条十桂枝汤本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阳浮而有热,热自发,有热邪不去,阴弱汗自出。汗者精气也,汗出精气跑到外头去了,所以精气虚,也就是卫强营弱。治疗主要调和营卫,安中养液。方中用桂枝,生姜甘温药以解热调卫,用芍药,大枣,炙甘草酸甘养营,安中健胃,养液,对上面由于精气虚,力不足以驱邪,虽汗出而邪不去者,用这个桂枝汤,以桂枝,芍药为代表,辛甘化阳,酸甘化阴之品,共同发挥亢进胃气,增强精气,才能使邪不得伏于肌肉,邪则乃去。因桂枝加葛根汤,汗出,恶风,汗出精气外泄相对较多,所以桂枝,芍药量要用到三两,而葛根汤,无汗,恶风,汗无外泄则桂枝,芍药剂量减一两。

所以,从以上论述,桂枝加葛根汤原书里面的麻黄,并非后世医家认为处方里没有,而是以仲景意必须有。

纯属个人管见,仅供参考。

山东楚振忠

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麻黄《神农本草经》

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

《中药学》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平喘,利水。

我理解是太阳表实证无汗恶寒伴有项背不舒可以加麻黄,表虚证汗出恶风者加大葛根量不用麻黄。不足之处望师父指教。谢谢师父。

河南三门峡何建方

桂枝加葛根汤原书里面有“麻黄”,但后世医家都认为处方里面没有,大家如何理解?

因为有麻黄就与葛根汤药味相同。“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从条文可以看桂枝加葛根汤治“反汗出恶风者”,葛根汤治“无汗恶风”,两方所治病人体质应异,一弱一强。其实桂枝疗有汗麻黄疗无汗也应活看。桂枝加葛根汤用上少量麻黄应当也是可以的,有助于汗出病解。

陕西商洛叶博

桂枝加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筛),芍蘖二两,生姜三雨(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饮粥,徐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臣意等谨按∶仲景本论,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今证云汗出恶风,而方中有麻黄,恐非本意也。第三卷有葛根汤证,云无汗、恶风,正舆此方同,是合用麻黄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渴,恐是桂枝中但加葛根耳。

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脉不利的证治。

太阳病见汗出恶风,属太阳中风证,应包括头痛,发热,脉浮缓等脉证。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若项强较重,紧束不舒,俯仰不能自如者,称为"项背强几几",是风寒之邪,侵入太阳经输的表现。太阳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下项挟背,抵腰至足,邪入其间,使经气不舒,阻滞津液不能输布,经脉失其濡养,则项背强几几。太阳病项背几几,多见于表实无汗的葛根汤证,今见汗出,故曰"反"。《伤寒论〉中,凡不应见而见或少见的症状前多用"反"字,以示警醒,说明本证的辨证关键,在于汗出。

汗出恶风是太阳中风证的主证,故用桂枝汤,太阳经脉不利,故加葛根以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

而麻黄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在此方中出现是为了达到覆取微似汗,而后世恐此处用麻黄会使发汗太过,适得其反,方中葛根是解肌退热,诱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后世认为麻黄与葛根同样具有解肌透表的作用,葛根就可以达到覆取微似汗的目的,为了防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画蛇添足之疑,正好也符合了前文“太阳中风自汗用桂枝,伤寒无汗用麻黄”之意,故去之。

河南新乡徐超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两方用药药味儿完全相同,但量有改变,葛根汤是无汗恶风,桂枝加葛根汤是有汗恶风(这个太阳病有汗恶风是因风寒在表导致腠理营卫失和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故汗出),所以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用麻黄

桂枝加葛根汤用麻黄发汗意在治疗风寒在表——邪在皮者,汗而发之。将风寒排除体外——风寒在表得以解除营卫调和汗证自解。

我觉得麻黄在这里的作用是驱寒邪外出,项背强几几(麻黄破症瘕积聚、解肌袪湿),用不用麻黄根据病邪的位置和性质,如果病在营卫或者病情较重有结节条索淤堵不通、病性粘滞可以用麻黄……

杨兆林师父简评:

对于桂枝加葛根汤处方是否有“麻黄”,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不同角度来阐述“有”还是“没有”,据理服人,说明大家对“读经典不再局限于一些传统看法和思维,这就是进步。

对于桂枝加葛根汤处方是否有“麻黄”,我理解要依据临证而定,不要拘泥条文。毕竟桂枝加葛根汤原方有麻黄和葛根汤有麻黄,但两方一些药物剂量不一样,也说明有麻黄可能。

再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一个“反”字,说明葛根汤是治疗“项背强几几”主方,如果汗出可以斟酌调整整个处方药物剂量来治疗,避免因麻黄发汗太过,如果体弱汗多,可以临是去掉或稍用麻黄,达到祛风寒,升津液,舒筋脉之效果。

欲找杨兆林老师看病,请,或添加下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7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