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堂ldquo辛温rdquo
北京白癜风治疗一般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8115.html 骨病就用黑百通,皮肤有病活氧油! 在学中药的时候,我想大家一定会有这么一个困惑,教科书上面说麻黄是“辛温”之性,为何尝起来一点味道没有。大部分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稍作迟疑,但是又一闪而过了。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放着,慢慢的有所领悟。 龙沙狗骨总休言,家在中牟有故园。 节去汗多方可发,沫存心恶不禁烦。 根旁余雪何曾积,食后寒风未许翻。 用的解肌第一叶,伤寒夙学有渊源。 ——清·赵瑾叔《本草诗》 我们如果想判断一个人的情况,一定要了解他的原生家庭、生长环境(性格的形成),体型、肤色(身体情况),他人评价等方面来了解。 要想了解一味中药也是同样的道理,药物的生长环境(原生家庭、生长环境)、形态、颜色、质地(体型肤色)以及具体的用药反应(他人评价)同样会影响药物的作用。 姓名:麻黄 肤色:色青入肝,代表升发之力。 体型:杆状,有节。有节的中药多有通利之性(竹子有节,便有通利之性。导赤散中的竹叶,便是利用通利之性将心火从小便导引而出)。 体重:较轻,说明作用部位偏表,所以麻黄是解表散寒之要药。 家庭环境:麻黄的生长地,多在西北收藏敛降很强的地区。 麻黄的性味一直是一个比较值得玩味的问题。在常规思维里,散寒解表最直接的性味就是辛味,所以中药学课本里面也认为麻黄的性味为“辛温”,但是《本经》里面认为是“苦温”。一个“苦”,一个“辛”,这里面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其中的差别从上面对麻黄的论述可见端倪。 我个人认为应当遵《本经》之“苦”味。 事实1:麻黄多生长在西北地区。 事实2:麻黄生长的地方,少有积雪;麻黄有很好的解表散寒的作用。 事实1说明:西北地区是天地之间敛降之力最强的地方。也就是说,麻黄的生长过程中,一直在经受敛降之气的打压,它所成长的环境是向下向里的。 事实2说明:麻黄的作用方向是向上向外的。 结论:麻黄虽然在生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承受敛降之气,但是它在经历了重重的打压之后,反而具备了更好的爆发力。但是生长环境带给它的烙印是难以抹掉的,所以麻黄的走窜之力和爆发力是极其内敛的,所以我们鼻子闻,嘴巴尝都难以捕捉到“辛”味。不过给它适合的环境,它的走窜之力一定会爆发。 临床上单用麻黄,是很难出汗的,所以解表散寒,往往要配合桂枝一起。这样才能激活麻黄的外散属性,更快释放。最经典的当然是麻黄汤,寒邪闭表,只用桂枝不行,只用麻黄也不行,两个一起上才最迅捷高效。 所以,读到这里,你还认为麻黄单单是一味解表散寒的中药吗? 麻黄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麻黄虽然被更多用于太阳病,但是它却是一味地道的厥阴经药。我们都知道太阳跟少阴是相表里的,但是少阴跟太阳的联通,靠的是——厥阴。少阴是起点,太阳是终点,厥阴则是中间的跑道。麻黄是因为在厥阴有足够的蓄积,才能一鸣惊人,冲破太阳。 拳头如果想打人更疼,直直出去是不行的,手臂后探后再打出,才是最有力量的。 上面我一直在强调麻黄的生长环境。正因为有生长环境不断的敛降和镇压,才铸就了麻黄非比寻常的走窜外散的能力。 一根弹簧,压的越狠,弹起来就蹦的越高。 太阳病中的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均是以“青龙”来命名。青龙是中国古代四神兽之一,掌管东方,兴云布雨之神通。大小青龙汤中,青色的唯有麻黄一味。方子的命名,也足以说明太阳和厥阴的关系。 结尾:解答一下标题——“辛温”的麻黄,尝起来为何一点“辛”味也没有? 中药性味的判断,大部分可以通过鼻子闻,嘴巴尝来判断,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其作用机理来反推。比如今天讲的麻黄,教科书中认为麻黄味“辛”,是基于麻黄的解表散寒的功效来反推的。解表散寒只是表象,不能代表麻黄的全部。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把麻黄蓄积以后再发出去的过程,用“苦”味来概括。 《本经》与教科书中关于“苦”味药的分歧主要有这几味药——麻黄、柴胡、白芍。麻黄和柴胡不是辛,白芍也不只是酸,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性味——苦。后面会再展开论述。 原文首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743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里的ldquo消炎药rdquo
- 下一篇文章: 回顾惊心动魄的年,疫情背后激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