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消息,您可以在文章下边给小永留言啦。今天邀请小永成功开通原创保护功能。所以您以后可以在文章的最下方,点击留言,给小永留言啦……大家一起来试一试留几句话,想看看多少人在读小永的文章……

白芍,毛茛科芍药的干燥根。芍药是草本植物,秋冬地上部分枯萎,第二年春天重新发芽长出来;芍药略矮,茎直立,光滑无毛。2回3出复叶,小叶片细长带尖或椭圆形,通常不分裂;花儿开在枝头和叶腋,开花数朵。这些都是芍药牡丹的鉴别点。芍药的根肥大,圆柱形,根皮黑褐色,需经沸水煮过,除去外皮,切成片状,即是白芍饮片。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白芍,毛茛科(一说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的干燥根。芍药和牡丹是同一种属的植物,长得非常像。中国的芍药在年代被引种到英格兰,早于牡丹,之后传遍西方世界。在英语里,芍药叫做Chinesepeony或Commongardenpeony,很多时候,英语里芍药、牡丹不分,都叫Peony。

芍药也是多年生植物,但它是草本,牡丹是木本,这是最重要的区别。草本意味着芍药秋天地上部分会枯萎,第二年春天重新长出来。图为芍药刚刚发芽。

芍药个头偏矮,通常不到1米。茎直立,通常光滑无毛。上部分枝,近根部有近似红色的鳞片。

芍药的叶子也是互生长柄,2回3出复叶(参见牡丹,回复查看),芍药的小叶片通常是披针形(细长带尖)或椭圆形,通常不分裂,这也是它和牡丹的主要鉴别点。

芍药的花儿也牡丹也是非常像的,不过芍药的花儿除了长在枝头,还有的开在叶腋。虽然芍药也是顶端一朵开放,但一个花茎上会有分枝,开花数朵。这也是芍药、牡丹的鉴别点。

野生的芍药通常是单瓣的,白色的。但在历史长河中,芍药也出现了很多变异,加上观赏栽培的需要,也培育出重瓣的,颜色多样,各式各异的观赏芍药。

芍药的蓇葖果通常3~5枚,与牡丹也近似,芍药的蓇葖果表面光滑,柔毛不多,而且果子的头上形成一个带弯的钩,这点也能鉴别芍药牡丹。芍药花期5~7月,果期8月,晚于牡丹。

芍药的根肥大,通常圆柱形,根皮黑褐色。这里先说白芍,夏、秋二季采挖,除去细根,需经沸水煮过,而且除去表面的黑褐色的外皮。

出去外皮后,再切成片状,就是我们看到的白芍饮片了。白芍可以切成斜片,也可以切成圆片,通常我们看到的以圆片居多。

芍药和牡丹的区别

木本草本的区别

再重复一下芍药和牡丹的区别。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木本与草本的区别。说白了,牡丹是树,在牡丹身上你总能看到木头,秋冬叶子落了,但还有枝干留存;而芍药是草,茎再粗也是草,找不到半点木头,秋冬不仅叶子落了,茎枝也都没了。

牡丹是在枯树干上开始发芽,而芍药是在光秃秃的地面上发芽(图中左为芍药,右为牡丹,下同)

叶子形态的区别

牡丹的叶子前文已经说了,小叶一般都有分裂,而且叶片通常宽大,像个手掌;而芍药的小叶很少再有分裂,小叶除少数椭圆外,通常细长带尖。

还有一点,牡丹叶子的背面通常发白,而芍药叶子的背面虽然颜色偏浅,但不发白。

花儿开放的不同

牡丹和芍药的花儿虽然都开在枝头,但牡丹的花儿通常一朵单生,个头比芍药的花儿偏大;而芍药的花儿通常数多开放,多生,花儿个头略小。不过,牡丹花儿很少与芍药花儿相见,因为两者花期不同。

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开花,而芍药则在5月上中旬开花,开花相差半个月。论节气,牡丹谷雨开,芍药立夏开,谚语有云“谷雨三朝看牡丹,立夏三朝看芍药”。

芍药的历史考证

百花之中,其名最古

芍药的历史,非常久远,最早的文字记录在《诗经》中,《诗经·郑风·溱洧》是一首郑国的诗歌。每年仲春,溱、洧(音:zhēn,wěi,郑国的两条河名)河畔,都会有青年男女结伴春游,临别赠送芍药,表达彼此的爱慕之情。

诗经·郑风·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芍药源于《诗经》,写作勺药。宋朝诗人王禹偁(chēng)曾作《芍药诗》三首,序言中提到:“芍药之义,见之郑诗;百花之中,其名最古。”

将离,相赠以芍药

《诗经》里的青年男女为什么送芍药?汉代郑玄在《毛诗郑笺》中说“其别则送女以勺药,结恩情也。”清朝的马瑞辰通过训诂考证,认为古代的勺与约发音相同,借芍药表达结约之情。见《毛诗传笺通释》:“又云‘结恩情’者,以勺与约同声,故假借为结约也。”

崔豹·古今注

牛亭问曰:“将离相赠与芍药,何也?”答曰:“芍药一名可离,故曰相赠与芍药。相招召则以文无,文无一名当归也……”

古人相约,与现代社交网络之“约吗?”可完全不是一个含义。这种结约,包含着彼此心心相依的情感。自《诗经》之后,芍药便多了好几个别名“离草”、“可离”、“将离”,作为依依惜别之时的馈赠之物。晋朝崔豹的《古今注》就详细记载了芍药可离别名的含义。文中还提到了如果想召见某人,寄以文无,因文无就是当归,等说完芍药,咱们就说当归。

牡丹第一,芍药第二

其实还有文献将芍药的历史追溯到夏商时期,战国屈原的《离骚》里也有芍药。小永在此就不罗列了。但可以很明确的说,芍药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了。野生的芍药通常是单瓣白色的,而栽培繁殖的多瓣艳丽,以红色为多。正因此,芍药又有红花、红药的别名。“红药当阶翻。苍苔依砌上”(南北朝·谢朓tiǎo)

郑樵·通志略

芍药著于三代之际,风雅所流咏也,今人贵牡丹而贱芍药,不知牡丹初无名,依芍药得名,故其初曰木芍药,亦如木芙蓉之依芙蓉以为名也,牡丹晚出,唐始有闻,贵游竞趋,遂使芍药为落谱衰宗云。

尽管芍药的历史悠久,但自李唐全民推崇牡丹之后,芍药被挤到了第二的位置。如《本草纲目》记载:“群花品中,以牡丹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宋人为其打抱不平,如南宋郑樵《通志略》。

陶谷·清异录

胡嵪诗「瓶里数枝婪尾春」,时人罔喻其意。桑维翰曰:「唐末文人有谓芍药为婪尾春者。婪尾酒,乃最后之杯,芍药殿春,亦得是名。」

唐朝末期,牡丹之风已经变淡。芍药花也成了室内装饰之物。因为芍药开在春末(殿春),“瓶里数枝婪尾春”也为芍药赢得了婪尾春的别名。李唐以后,牡丹虽仍为花王,芍药花相也不可小看,除诗词外,北宋还相继出现了刘攽撰写《芍药谱》、孔武仲所作《芍药谱》、以及王观的《扬州芍药谱》,与《洛阳牡丹记》遥相呼应。

草本科的芍药自然没有木本科的牡丹坚硬,在传统国花中,还演变出与之相关的绘画形式:没骨画:即不用墨线勾勒,而直接以色彩或墨色绘制的花鸟画。没骨法创始于北宋徐崇嗣,关于没骨花的来头虽仍有争议,但用没骨的手笔似乎更易展示芍药不同于牡丹的柔美,也正是这一时期,芍药又多了“没骨草”“没骨花”的别名。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现今国内有很多的牡丹芍药园,常常相伴栽培。历史上芍药的栽培中心也常常随牡丹变迁。但在宋朝,芍药出现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栽培中心——扬州。“扬州芍药名于天下,与洛阳牡丹俱贵于时。”也正是这种背景下,才有了前文提到的《扬州芍药谱》。

扬州慢·淮左名都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芍药如何盛名,古代诗词中涉及扬州芍药的就有数十首。宋代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算是其中的代表了。开头尽数扬州昔日繁华,与金兵南侵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到最后,借助桥边的芍药,来空诉这无尽的凄凉。

芍药的本草考证

芍药的历史诉说到这里,转向本草。芍药在本草中也算是最古老的了。汉代《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芍药。《神农本草经》自然也收录了芍药,在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54首方子用到芍药。芍药可以说是最常用的草药了。

值得说明的是,早期的芍药不分赤、白,虽然陶弘景注意到了芍药赤白的区别,但唐朝才有赤、白芍药的记载,而大规模的区分还是从宋朝开始的,但尽管宋朝方书分赤芍、白芍,但本草却始终均以芍药概况之,即便明朝《本草纲目》仍统称为芍药。关于赤、白芍的考证,待赤芍一文。今日只谈白芍。(上图左赤芍,右白芍)

白芍的药用价值

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

白芍的功效,必须参照《神农本草经》“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些功效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均有体现。桂枝汤以桂枝、白芍这一经典药对,诠释了芍药主治“寒热”的功效,现今称之为敛阴止汗。《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加减变方更多达十余种,真可谓方剂之祖。

关于芍药主治“邪气腹痛”的功效,参加仲景先祖的知犯何逆、随症治之。如小柴胡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通脉四逆汤“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防己黄芪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及“腹痛加芍药”。

关于芍药“利小便”,一般均以真武汤为例,其实亦可参见四逆散,四逆散中柴胡、白芍配伍,也成为疏肝理气的代表方剂。关于芍药“除血痹”“破坚积”“疝瘕”等功效一般都归为赤芍。

伤寒论中白芍常见配伍有:配桂枝,调和营卫;配甘草,缓急止痛;配黄芩,坚阴止利;配柴胡,疏肝柔肝理气;配当归,养血活血;配茯苓,利小便;配龙牡,敛阴和阳……。这些配伍对后世医家影响甚大,由此派生出了一系列名方:四物汤、逍遥散、芍药汤、痛泻要方、镇肝熄风汤等等。

也正是这些派生出来的名方,为白芍扣上了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随着本草的变迁,《本经》芍药原本的功效逐渐被人淡忘。因“地、芍、归、芎”而著称的四物汤,对白芍的功效影响最大,现在《中药学》教材将白芍归为补血药也源于此。

继扬州之后,芍药的栽培中心变到了杭州,此后杭州所产白芍一直奉为道地,老先生开方子会写成“杭白芍”。白芍有生、熟,单写白芍会付生白芍,如需止泻,最好用炒白芍,而疏肝,可用醋白芍或酒白芍。

白芍的应用方法

芍药甘草治腿抽筋

腿抽筋是一个常见病症,好发于老年人,医生往往扣个缺钙的帽子,可是补钙之后还抽筋……。这种情况,试试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各20克煮水喝就行,小永之前遇到腿抽筋就这么推荐用,连服两三天后,腿抽筋都不再犯。这个方子就来源于《伤寒论》。

《伤寒论》第30条,通过一个案例讲解了桂枝汤的变证。案例中这位患者“两胫拘急”,仲景先祖就用到了芍药、甘草两味药,煮成汤给患者喝,方名叫芍药甘草汤。那个患者也是半夜腿抽筋,吃完药之后,两腿就立即伸直了。自此之后,白芍、甘草便成了缓急止痛的经典药对,对于缓解肌肉痉挛效果非常好,可谓效如桴鼓,立竿见影。

关于芍药的历史文化

芍药的典故,前文已经叙述,芍药早已融入了古人的日常生活中,传统诗词书画中,处处可见芍药的身影。小永在寻找素材的时候,学习了一个新的知识“芍药栏”。芍药栏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形式。芍药几乎与栏杆同高,人身之半,盛开的芍药花,通过镂空的栏杆,交相映衬,成为一幅幅自然的花鸟画。

芍药花开出旧栏,春衫掩泪再来看(唐·钱起)

贴浪嫩青荷,熏栏晚红药(唐·白居易)

但报家僮多酿酒,一栏红药是归期。(宋·陆游)

最是倚栏娇分外,却缘经雨意醒然(宋·杨万里)

看尽满栏红芍药,只消一朵玉盘盂(宋·杨万里)

这种芍药与同样具有观赏装饰价值的栏杆构成了堪称绝佳的景观组合。明朝园林专著《园治》中说“芍药宜栏”,这种芍药、栏杆相依共存构成的景观,不光存在于古代园林,而且还在古代诗词中多处体现。《红楼梦》里著名的“憨湘云醉卧芍药裀”,估计也是先越过了芍药栏。

古人关于的芍药情怀还有许多许多。小永读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又平添几多情怀:“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空门此去几多地?欲把残花问上人。”

白居易·经溱洧

落日驻行骑,沉吟怀古情。

郑风变已尽,溱洧至今清。

不见士与女,亦无芍药名。

最后仍以白居易诗句结尾,白居易路过当年《诗经》记载的郑国溱、洧河畔,几千年如一瞬,不禁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

下边这段话是给学医人看的,明白的自然明白。

《伤寒论》30方、《金匮要略》24方,用到芍药的方剂有: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瓜蒌桂枝汤,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芍药甘草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芎归胶艾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芍药汤,当归芍药散,枳实芍药散,桂枝芍药知母汤,乌头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新加汤、真武汤,黄芩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四逆散,奔豚汤,桂枝加桂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乌头桂枝汤,附子汤,小青龙汤,薯蓣丸,黄连阿胶汤,温经汤,当归散,排脓散,王不留行散,土瓜根散,麻黄升麻汤,大黄蟅虫丸,桂枝茯苓丸,鳖甲煎丸,小青龙加石膏汤,甘遂半夏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麻子仁丸,桂枝加大黄汤,芍药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论》: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开宝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赋》: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健脾经。坠其胎能逐其血,损其肝能缓其中。

《本草求真》:﹝批﹞入肝血分,敛气。白芍专入肝。有白有赤,白者味酸微寒无毒,功专入肝经血分敛气。缘气属阳,血属阴,阳亢则阴衰,阴凝则阳伏,血盛于气则血凝而不行,气盛于血则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赖辛为之散,故川芎号为补肝之气;气之盛者,必赖酸为之收,故白芍号为敛肝之液,收肝之气,而令气不妄行也。至于书载功能益气除烦,敛汗安胎,同桂枝则敛风汗,同黄芪、人参则敛虚汗。补痨退热,及治泻痢后重,痞胀胁痛,胁为肝胆二经之处,用此则能理中泻火。肺胀嗳逆,痈肿疝瘕,鼻衄目涩,用此益阴退火而自活。溺闭,杲曰:白芍能益阴滋湿而停津液,故小便自利,非因通利也。何一不由肝气之过盛,而致阴液之不敛耳。杲曰:四物汤用芍药,大抵酸涩者为收敛停湿之剂,故主手足太阴收敛之体。元素曰:白沅脾经补中焦,乃下痢必用之药。盖泻痢皆太阴病,故不可缺此。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疼痛,夏月少加黄芩,恶寒加桂,此仲景神方也。其用凡六,安脾经,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气,三也;止泻痢,四也;和血脉,五也;固腠理,六也。是以书言能理脾、肺者,因其肝气既收,则木不克土,土安则金亦得所养,故脾、肺自尔安和之意。杲曰:经曰,损其肝者缓其中,即调血也。产后不宜妄用者,以其气血既虚,芍药恐伐生气之意也。冯兆张曰:产后芍药佐以姜、桂,制以酒炒,合宜而用,有何方之可执哉。倘腹痛非因血虚者,不可误用,盖诸腹痛宜辛散,而芍药酸收故耳。又曰:今人用芍药则株守前人一定之言,每于产后冬月,兢兢畏惧,及其芩、连、栀子,视为平常要药,凡遇发热,不论虚实辄投,致令虚阳浮越,惜哉。然用之得宜,亦又何忌。同白术则补脾;同参、耆则补气;同归、地则补血;同川芎则泻肝;同甘草止腹痛;同黄连止泻痢;同防风发痘疹;同姜、枣温经散湿。如仲景黑神散、芍药汤,非皆产后要药耶,惟在相症明确耳。

《医学衷中参西录》:味苦微酸,性凉多液(单煮之其汁甚浓)。善滋阴养血,退热除烦,能收敛上焦浮越之热下行自小便泻出,为阴虚有热小便不利者之要药。为其味酸,故能入肝以生肝血;为其味苦,故能入肝而益胆汁;为其味酸而兼苦,且又性凉,又善泻肝胆之热,以除痢疾后重(痢后重者,皆因肝胆之火下迫),疗目疾肿疼(肝开窍于目)。与当归、地黄同用,则生新血;与桃仁、红花同用,则消阏血;与甘草同用则调和气血,善治腹疼;与竹茹同用,则善止吐衄;与附子同用,则翕收元阳下归宅窟。惟力近和缓,必重用之始能建功。

芍药原有白、赤二种,以白者为良,故方书多用白芍。至于化瘀血,赤者较优,故治疮疡者多用之,为其能化毒热之瘀血不使溃脓也。白芍出于南方,杭州产者最佳,其色白而微红,其皮则红色又微重。为其色红白相兼,故调和气血之力独优。赤芍出于北方关东三省,各山皆有,肉红皮赤,其质甚粗,若野草之根,故张隐阉、陈修园皆疑其非芍药花根。愚向亦疑之,至奉后因得目睹,疑团方释,特其花叶皆小,且花皆单瓣,其花或粉红或紫色,然无论何色,其根之色皆相同。

参考文献:北京林业大学届硕士研究生苑庆磊学位论文《中国芍药花文化研究》

搜索张会永,小永还会每天通过向您推送当日“每天一味中草药”消息。右上角点击查看,再点击查看历史消息阅读以前的草药,或者直接回复草药名称,或者回复数字1、2、3……,回复目录或历史,查看已经发布的草药对应的数字序号。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治白癜风昆明哪家医院好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jb/1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