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期ldquo以形补形rdq
今日夏至 夸父逐日,斜晷计时,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关于阳光的故事。而这一天便是其中最长的注释。 晨曦来早,晚霞西迟,玄辉撑开夜幕的极值。 片刻清凉算奢侈,雷雨骤来不矜持。 繁花碧野迎盛世,荷叶浮波赏泽芝。 千难万阻岁不止,转瞬节气已过十。 不惑之年随夏至,纵览好景任飞驰。 以上是插播新闻 以前脑子笨,听说吃核桃可以补脑,于是每天七个核桃。后来有一次,脑袋被门夹了。心里想,完了完了,这可怎么办?岂不是更笨了。后来,我想到一个方法,开始吃被门夹过的核桃了,是不是棒棒哒! 提起以形补形,我想大部分人都比较直观的能理解它的意思。就好比我们高中都学过《诗经》,老师讲到《诗经》中运用的“赋、比、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基本模式。赋就是有啥说啥,比就是类比思维,兴就是由此及彼,不拘一格。 古代人从小就学诗,所以中国的传统学问都基本以诗为本,五行、八卦,都是形象思维;而西方的学问以数学为本。这是中西方思维的一个差别。 那核桃长的像脑子,吃了真的能帮助开发脑功能吗?核桃的形状的确像一个迷你大脑,还有左半球、右半球之分,甚至连其中的褶皱都像极了大脑皮层,简直就是天生为补脑而生,说核桃不能补脑子,都没人信啊!核桃中含有的大量亚麻酸可以在人体内合成与被誉为“脑黄金”的DHA同一类别的一种脂肪酸。如果孕妈妈在怀孕期间多吃一些核桃,的确是有益于宝宝的大脑发育。 吃腰果、蚕豆从西医学角度,真不一定补肾。因为这里面没有特殊补肾的成分,无非还是那些蛋白质、脂肪等等。但黑豆补肾,是中医的一种共识。这又涉及到黑入肾这个理论。肝心脾肺肾,青赤黄白黑。专业术语叫做“五色入五脏”。比如,西红柿,红色的,心脏,也是红色的,吃西红柿养心吗?西医认为,有一定的作用,因为里面有抗氧化的成分,能提高心脏的功能。 这么来看,“以形补形”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哈。其实“以形补形”这个不是中医特有的东西,它存在于普通生活中,只是我们中医也借鉴了这个东西。比如现今中医药学体系有一门小众的研究:法象药理学。 法象是指效法、模仿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法象药理,是类比推理的方法,来探究解释药物作用机理的一种模式,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天人相应”的思想。中医是人对大自然和自身奥秘的一种探索,每个人都有这个权利和兴趣,这就需要一种简便易行的把握方式。阴阳五行,就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把握自然和人体奥秘的模型,据此,我们取象比类,形象直观地探索和思考。 法象药理学 在药学总结研究方面,医药学家已不满足知道某味中药能治疗何种病证,而是想更进一步弄明白该味中药为什么能治疗这种病证,不仅要知其然,更想要知其所以然。在当时缺少动物实验的条件下,古人分析药物机理多只能依据药物的外部特征来推测内部功效。从而孕育而生了法象药理学。法象药理初步形成于宋代,兴盛于金元时期,明清时期亦广为运用。 法象药理,有助于记忆功效,比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它把形和质等结合起来,经过这样的解释,对于帮助记忆一些药物的作用,或者记住一些药材是有积极的意义的,这点是可以肯定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药都能用这个机理来解释,它只是更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运用,甚至发现药物。前人用法象药理学来解释药物奏效的机理时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在要在疗效肯定的基础上,再想办法用什么自然特征来解释。 要解释“以形补形”的科学道理,就要从生物和人类在地球表面所经历的漫长的进化历程说起。因为动物和人类都是在地球表面生活,通过呼吸、喝水和吃东西,与地球表面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达到平衡状态,所以人和动物的五脏六腑都有大体相同的物质组成和功能。现在你呼吸的空气中,可能还弥漫着当年孔子细胞里的一个原子呢。 古代中医没有药物实验室,依照‘取类比象’的思辨方法,将某些形状类似人体脏器组织的生物用于补养这些脏器及与此类脏器有关的生理活动,达到治病的目标,比如用动物肝脏补肝,由于各种功能不同的器官对于各种元素有不同的亲和力,人吃猪肝后,容易把里面的锌和铁等元素吸收。现代医学给了这种方式一个另外的名字:脏器疗法。由此推开来,我们再扩展到中药的四气五味。 中药,它是天地所生的。我们中国的传统学问,视野非常辽阔,看任何一个东西,首先都要想到天、地、人。中药生在天地之间,天生四气,地生五味。四气,就是一年四季、寒热温凉,这是天赋予的;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这是地赋予的。每一味药的禀赋都不一样。 人得天地之全,药得天地之偏。你说天地偏不偏心?天地是非常偏心的,它在四气五味上给每一种动物、植物、矿物,都只给一部分。比如说,给了石膏、黄连寒性,给了附子、干姜热性,给了山萸肉温性,给了白芍酸味,给了黄连苦味…… 有人要说,五味子不是酸苦甘辛咸都有吗?但这种情形较少。而且,五味都具备了,它在四气上必有所偏,五味子是温性的,有五味子的汤药是很酸的。 很多药,比如很多植物药,它是春天生,秋天就枯了,还有的药冬至时发芽,到夏至的时候就枯死了,一年四季它都没有走完;有的药只能生在南方,有的药只能长在北方,东西南北都没有走遍。其性之偏,显而易见。 夏枯草 只有人是天地之灵,得天地赋予之大全。人的寿命是很长的,他要历经许多个春夏秋冬;人的适应性也强,可以东南西北到处跑,所以人身上是四气五味都有,禀赋很全。正因为如此,人才能成为人,跟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咱们千万不要说,人也是动物。人有动物的属性,但人绝不是动物。人在人道,动物是在畜生道,人道比畜生道的层次要高很多。所以咱们骂人有时候会说:你这个畜生,或者禽兽不如。 人是天地的骄子,自然的宠儿,天地对人是很照顾的,所以,天地会生出很多的物来养人。人生病了,身体里四气五味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有所偏了,这时,就可以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给人体补偏救弊。 如果人体过于寒,就要用温药或者热药来温暖它;如果身体过于热,那么就要用凉药来凉它,甚至要用寒药去它的大热。这就叫“寒则热之,热者寒之”。 大米、小米 记得不久前,群里有一个人被客户怼了,客户问:大米生长在水里,小米在地里,你怎么能说大米性问温,小米性凉呢?明明是水里的才性凉嘛! 大米 小米 其实,这里面也用到了法象。不知道你观察过水生植物没有,它们往往有发达的排水系统,不会因为水分过多而把自己憋死。这就是俗话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像赤道几内亚人耐热,体表散热快,而北极的爱斯基摩人身体特征肯性跟他们有所区别的。 某种植物,敢生长在水里,它一定是有技能附身的。实际上呢,大米性平,小米微寒,煮米汤推荐使用大米,东北大米最好。还有一个现象,煮大米汤的时候,它的泡泡会溢出来,这时候,你加点小米的话,就不会再溢出来了。而寒的性质是驱下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小米比大米要凉。 附子 再比如说附子。附子这种植物,是通过块根繁殖的,种下去一个附子,上面长出来植株,下面的附子就长成了乌头,热性更足,就像老姜,姜是老的辣。乌头周围长出的新的块根,就是附子。如果没有长出块根,只有一个主根,就叫天雄,最厉害。你想,本来该分散的能量,结果全部集中在一个根上了,当然厉害了。 野生的附子都是生长寒气较重的山凹和山背阴之处,常年累月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附子具有了温性的特征,试想,一味药物不是本身具有抵御外界恶劣环境的属性,它本身是不能存活的,附子正是因为具有这种超强的耐寒能力,才能在极度阴寒的条件下茁壮成长,也才能在人体阳气虚脱,全身机能减退的情况来帮助人体回阳。 但是,现如今我们所能买得到的附子大都是移植到田地里家种的了,有经验的药农大伯都知道,家养的附子和野生附子的药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野生附子煮熟了吃很少的量都能上火,家养的附子可能吃很多,都没有上火迹象。归其原因,这就是人类改变了中药的生长环境和习性,也改变了它的药性和药力。如今的附子还能起到回阳救逆的功效,答案是肯定的,但药效没有以前强,我们可以采用加大药量的方法。 麻黄、葱管 比如麻黄,从四气五味上讲,它是一味辛温的药。气温味辛。辛,就能开而散邪;温,就能散寒。这就具备发汗的作用了。但辛温的药有很多,为什么麻黄发汗的作用比较大?这是因为麻黄又有它其他的特征,我们看它的形状:麻黄是一种草,绿色的,细管状,中间是空的,有节。中间空,就能通气,能通毛孔。很细,它就能开细孔,也就是开毛孔。 麻黄 我们再想,气味辛温,同时又中空的还有什么?还有葱啊。但葱管比麻黄要粗一些。这意味着葱也能发汗,但葱发汗的力度比麻黄要弱一些。因为它粗,所以它对毛孔的作用比较小,而对鼻孔的作用相对大一些。因为葱管的粗细更接近鼻孔。所以,风寒感冒的鼻塞,经常用生姜葱白熬水喝,喝下去后,微微出点汗,鼻子马上就通了。 当然,光靠这种联想还不行,还要到实践中去检验,检验有效,则联想成立,中医通过这种方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形象思维体系。通过联想,把这些药的性质全部掌握,是一种很可行的学习方法。上面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但现在很多人,看到这种论述就会笑掉大牙,甚至冷嘲热讽。非得说麻黄能发汗是因为里面含有麻黄碱,他们才高兴。 古人说“仰观俯察”,仰观是在观天,俯察是在察地,如此去体悟自然万物的性质,这是非常宏阔的视野,也是非常有趣的过程。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跟自然更接近的人,对自然的感受更深厚,更全面,比如神农,神农尝百草能尝出药性,我去尝百草,只能尝出好吃不好吃。 蝉蜕 再比如,蝉蜕就是知了蜕下来的那层皮。蝉小时候我老家叫知了猴,它在地下的生活期特别长,最短的也要在地下生活2~3年,一般为4~5年,它们经过4~5次蜕皮后,就要钻出地面,爬上树枝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叫金蝉脱壳),最长寿命长约60~70天。 书中讲,它气味甘寒,能散风热。它为什么会寒?因为长在土里。土里,冬天不会太冷,夏天也不会太热,温度比较均衡,土是平性的,能容纳万物。火性再大的东西,到了土里,时间久了,火性就去掉了。 很多用火制过的药,如炒白术、炒苍术,炒完以后,要把它摊在地上,至少要摊一个晚上。因为你炒过了,有火性了,如果不经处理,直接使用,火热之性就能伤人。摊在地上,就是用土来收掉火性。比如熬阿胶,做狗皮膏药,都要去火毒。蝉生存在土里时间长,也就被收掉了火性,所以它是偏凉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味寒凉的药。 为什么会甘呢?也是因为它在土里,土味就是甘的,它与土同气相求,也跟着味甘。为什么它又能散呢?因为它是动物的皮皮在表,在表就主透散人体在表之邪。它能散风热,还能透疹,疹子也是邪在体表啊所以从这些自然属性上,我们就可以联想出这味药的气味、作用,不用去死记硬背。 我们继续联想,蝉蜕还能干嘛?它还能退翳障,人年龄大了,会感觉眼睛模糊了,这往往是有翳障。就有用到蝉蜕。为什么呢?蝉是蜕皮的,蝉蜕下来的皮又能使人体眼睛上的那一层翳障,像蝉蜕皮那样蜕掉,重新拥有闪亮的眼睛。那么有人说,蛇也蜕皮啊,蛇蜕也能够退翳吗?哎,还真让你说对了。那又有人说,我冬天小腿肚子也蜕皮,能治疗翳障吗?嘿嘿,你高兴就好~ 还有蝉在夏天叫得很欢,声音很大。所以,嗓子哑了可以用蝉蜕它能亮嗓子。在给很多歌唱家、教师开方子的时候,可以加一味蝉蜕,他说话的声音会特别脆,特别亮。如果嗓子沙哑了,咱们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蝉蜕,效果也会非常好。 这些都是古人在观察蝉蜕的性质的基础上慢慢摸索出来的。听起来似乎有点悬乎,但实际上历代的医家都在这么用,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屡用屡效,大家才津津乐道;如果屡用无效,早就有人提出异议了。当然,这种联想也不能胡思乱想:妄下结论,一定要在实践中反复验证才能成立。 大自然的结构真的很神奇,中医药真的很神奇,我们只要去伪存真,认真实践,一定可以拥有健康的身体。 时间关系,今天就分享这么多吧!话说回来,如果真的能以形补形?你现在,最想吃的是什么呢? 我想身轻如燕 草叔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jb/2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鄂尔多斯市麻黄草采集计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