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的歷史地理學暨東北歷史地理研究
医院订阅哦新時代的歷史地理學暨東北歷史地理研究:年中國歷史地理學術研討會中國·長春年7月16-17日大會主題報告吳松弟:論歷史地理學的經世致用韓東育:東亞的地緣政治生態郭聲波:唐代東北邊疆政治地理的圈層結構韓光輝:遼金元時期東北地區州縣治所城市的演變研究王社教:中國歷史地理學向何處去?韓賓娜:東北城市歷史地理研究葛劍雄:存在與影響:中國的歷史文化與外界張曉虹:歷史記憶的延續與撕裂:20世紀上半葉上海地區新村的演變袁家冬:琉球群島北部疆域的歷史地理學考證張萍:GIS與中國歷史研究王尚義:流域開發與環境變遷華林甫:德國柏林庋藏晚清吉林輿圖的初步研究小組報告論文目錄第一組:東北邊疆開發與東亞歷史地理問題巴兆祥:偽滿時期方志學知識的再生產龔俊文:隋唐時期東北亞地區“共享的歷史”郭聲波:唐代東北邊疆政治地理的圈層結構李想:《吉林省鄉土志》的地名學釋義韓光輝:遼代五京警巡院研究李昕升:南瓜在中國東北地區的引種和推廣李新全:高句麗南北道及相關問題考辨(摘要)劉偉:先秦時期的“闖關東”:燕國在東北的開疆拓土與移民活動略述劉晨曦:抗戰勝利前後學界、政界對東北省區劃分的討論盧緒友:康熙朝“邊外七鎮”及其經濟發展情況聶傳平:“海東青(鶻)”得名考——兼釋宋人對“海東青”、“海東”之臆解師清芳:空間變化與古代黑龍江少數民族歷史進程關係研究孫冬虎:遼朝東南邊界的形成過程孫景超:朝鮮古地圖所見之清代中朝邊界初步研究王綿厚:唐代渤海的四至交通與重要史蹟考察王濤:遼東都司衛所沿革考述王天姿、吳博:遼東半島漢墓的地理環境、考古發現與分佈特徵王禹浪:黑水靺鞨地理分佈研究綜述徐建平:民國初年外來人口對黑龍江的社會影響楊雨舒:簡論唐代渤海國的交通姚永超:重寫東北近代經濟地理的思考袁家冬:談古論今話琉球:吐噶喇列島周運中:北朝隋唐室韋諸部地理考莊聲:明末清初滿洲人的農耕生活金石柱:朝鮮境內的渤海國遺址空間分佈概況曲曉範:《滿洲旅行記》中文譯本的兩個版本、原書著者及譯者署名考——兼與陳悅博士商榷趙欣:國際視域下的近代中國東北首個約開口岸——牛莊研究第二組:歷史城市地理與交通曹洪剛:明代雲南衛所築城的時空特徵與中央王朝統治的深入陳慶江:明代滇桂驛路及其興衰變遷古帥、王尚義:明清以來諸城城市空間格局及其演變初探江偉濤:民國十萬分之一地形圖及其所見江南市鎮數量李嘎:明代山東顏神鎮城的創築李君:鄭孝胥與晚清錦璦鐵路計劃李強:明清以來鳳陽城市地位的歷史變遷李永:場與唐宋時期的城市發展梁萬斌:東漢建都洛陽與關西的沒落林昌丈:六朝入閩陸路交通考劉景純:明代延綏鎮紅山市及其相關問題研究羅婧:開埠初期的上海租地及景觀復原毛曦:由聚落類型與等級論城市的起源及形成牛淑貞:平綏鐵路對綏遠地區城鎮商貿業的影響裴欣:絲綢之路沿線城市伊斯蘭教景觀的變遷與制約因素王啟明:清代東天山“他即溝”路初探王永飛:民國時期西北地區新式交通與城鎮發展研究肖愛玲:西漢長安城主要宮城建置考詹嘉:明清時期景德鎮製瓷原材料運輸述略張多勇、李並成:西夏交通道路考察研究張憲功:陸地港口榆林城:明清沿邊商業城鎮發展的一個縮影趙寰熹:清末北京使館區形成過程中的小區域空間變遷考證趙力揚:從都城賦看漢晉都城選址周長山:廣西地區漢代城市的歷史地理學考察第三組:歷史地理論方法與新課題陳冰:《乾隆府廳州縣圖志》所載自然資源的初步探索成一農:對“製圖六體”影響力的重新評價何群:生態人類學與地理學、環境史親和性論辯李新貴:明萬里海防圖初刻圖系研究劉傳飛:清末新疆鄉土志的編制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劉靈坪:宣統三年《新測雲南全省詳細地圖》考論柳濟憲:區域歷史地理學和文化生態學路偉東:CHGIS數據模型與千年尺度完整時間序列空間基礎數據僧海霞:從20世紀初中亞人群性格看亨廷頓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史黨社:東胡歷史地理初研——兼論歷史地理學的理論方法問題孫靖國:清順治《整飭大同左衛兵備道造完所屬各城堡圖說》研究 王小紅:宋代四川人才的時空分佈特點——基於哈佛大學CBDB的研究 王一帆:同治《吳縣啚圖》研究 武強:歷史地理學的學科認知與學科發展——基於調研數據的考察 徐建平:中國行政區劃基礎信息平臺建設(-) 張安福:環塔里木歷史文化資源調查整理的路徑方法 張萍:絲綢之路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的構想及其價值與意義 周宏偉: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如何服務社會? 周亞:地圖所見解放戰爭中的太原城市防禦體系 朱士光:簡論中國歷史地理學近百年發展歷程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第四組:區域開發與環境變遷丁柏峰:地理環境與青藏關係歷史發展述評 高福美:明初北京地區的移民與屯田研究 胡其偉、吳媛媛:水利糾紛的省際博弈 李並成:有關西北乾旱區歷史地理研究中幾個重要問題的辨析 李璐、王中良:七里海濕地淺層黃河泥沙性狀沉積物的來源辨析 李玉尚:清代以來的海島飢荒與社會生態 劉瑞:鄭國渠、白渠的走向及相關問題研究綜述 魯靖康:清代新疆的林木採伐及其環境響應 馬保春:淺析大禹治水成功的氣候因素 秦丙坤:歷代《詩經》研究視野中的文化地理學 田冰:明代黃河決溢與治黃的時空變遷 王晗:環境感知與地方治理:清代長城沿線官員的施政經歷和環境變化 夏增民:歷史時期武漢沙湖的變遷 蕭榮:明清氣候變化與虎患 張慧芝:內河航運衰落與區域貧困:基於灤河流域的考察 趙景波、羅小慶:鄂爾多斯高原清代霜雪災害研究 趙珍:昆明湖與京城供水 朱聖鐘:論清代改土歸流對土家族地區生態環境的影響 侯甬堅:人類家園的營造:通則和目標解說第五組:歷史地理專題研究(一)郝文軍:明代潞安府鄉村聚落修築堡寨考 胡恒:“犬牙相入”的地方性實踐:清代湘黔邊界爭端與晃州廳的設置 黃錦前:申論西周金文的“縣” 江田祥:空間與政治:漢代交阯刺史部治所變遷及其原因探析 靳寶:兩漢昌平縣位置考辨 藍勇:巴蜀歷史發展中“唐代斷痕”問題 羅凱:秦嶺-大別山線:中國歷史政治地理的分界線 羅勇:明代茶山、楊塘、鎮道隸屬關係及地理位置考 馬強:從新出土唐人墓誌與唐代政區地理的變遷 石堅軍:成吉思汗與拖雷系元帝陵寢研究(一)——元代漠北日月山地望新考 孫長龍:清代阿克蘇-巴楚臺路的文獻考察研究——兼談都齊特、伊勒都軍臺之地望 徐少華:鄂君啟節與戰國中期的楚國疆域形勢 楊光華:秦漢巴郡及江州縣治考辨 尹弘兵:西周早期漢東地區政治地理 張軻風:《禹貢》“導河積石”非河源記載辨正 趙炳清:疆域研究範式的轉變 趙逸才:清代附郭縣的分佈特點與影響 張保見:民國以來《漢書·地理志》研究綜述第六組:歷史地理專題研究(二)艾沖:東漢時期鄂爾多斯高原的民族遷徙與分佈 陳隆文:道地麻黃原產地研究 范今朝:“地名”、“歷史地名”與“遺產地名”述論——兼論地名遺產保護研究中若干術語的使用 傅林祥:“實土衛所”含義探析 何慕:民國時期湖南安化茶葉空間分佈研究 胡勇軍:水鄉、山地與江南地區盜匪的活動空間研究(-)——以長興、吳興兩縣為例 黃義軍:歷史瓷業地理芻議 劉衛國:山西省襄汾縣“遺存縣治”的形成及其現狀研究 劉祥學:清代嶺南地區長壽人口的地理分佈 魯延召:輿圖文獻視野下虎門海防地理研究 馬陵合、任玉雪:中央銀行網點空間佈局及其績效(-) 馬琦:清代國家戰略資源儲備述論——以滇銅黔鉛開發為中心 潘春輝:紳耆的意義:清代河西走廊水案中所見的官紳關係 司徒尚紀、許桂靈:“一帶一路”建設中海陸絲路對接的歷史地理研究 譚嘉偉:民族遷徙與政區演變——基於明清時期廣東連山地區的考察 王曉鶯:無名的女性譯者:對歷代公主和親中的女性譯者的研究 吳宏岐:略論明代廣東沿海倭患的時間特徵 熊梅:秦漢四川盆地民居形制述略 晏昌貴:談北大藏秦水陸里程簡冊中的幾個地名 尹玲玲:論江瀆廟的地理分佈及其流播過程 于雙遠:清代楓涇鎮的社區分立——從“一鎮二城隍”說起 于薇:《周禮》文本地域屬性與西周田法東西差異 張勇:三線建設企業選址的變遷與博弈研究——以四川彭縣三廠為例 鄭維寬:明清之際北部灣地區的“海寇”與海疆經略——以楊彥迪的活動為中心 朱悅梅:清代以來卓尼土司轄域內的農業聚落(感謝李永兄提供信息!)信息来源:转载自:中古史研究資訊中科刘云涛影响力白癜风康复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jb/3185.html
- 上一篇文章: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下一篇文章: 市场赤芍麻黄草锁阳越橘叶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