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经方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具有解表散寒,固本通阳的功效,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伤寒论》。 麻黄、甘草(炙)、附子。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临床应用 伤寒少阴病:余尝治上海电报局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按其脉,微细无力。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余不获已,书:熟附片八分,净麻黄一钱,炙甘草一钱,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当与原方加减。 各家论述 1.《沈注金匮要略》:麻黄附子汤中以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俾邪出而真阳不出,即开鬼门之变法也。……麻黄、附子一散一补,固本通阳,则病去而不伤阳气。 2.《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3.《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迳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4.《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jb/3551.html
- 上一篇文章: 于都警方最高奖10万,制毒窝点就在身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