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初探18麻黄附子细辛汤验案二则头痛
麻附细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脉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 《伤寒论》 ★方药解读: 《伤寒论》第条:“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脉沉者,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少阴寒化本不应发热,今始得之即出现发热,故谓之“反发热”,乃少阴阳虚复感外邪所致。因证兼太阳之表,除发热外,当有无汗恶寒,头痛等症。然太阳病发热,其脉当浮,今脉不浮而沉,知非纯为太阳表证。脉沉主里为少阴寒化。故本证为少阴寒化兼太阳表证,法当表里双解,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方用麻黃二兩、細辛二兩、附子一枚。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扶阳,细辛辛温雄烈,通达内外,外助麻黄解表,内合附子温阳。三药合用,共奏温经解表之效。本方常用于治疗老年及虚弱体质者的感冒、虚寒性头痛、鼻炎、急、慢性肾炎、肾积水等疾病的治疗。 一、头痛案 崔某,男,年12月6日诊:三日前中午咽痛,下午开始偏头痛至今,无汗,恶寒,有痰,舌胖润苔白腻,脉略弦弱。处方:麻黄10克,细辛10克,附子30克,桂枝20克,羌活15克,川芎15克,姜半夏15克。四付。 年12月11日告知:服药后头痛痊愈。(王松医案) 二、鼻炎案 张某,男,46岁。年1月10日初诊:自幼患鼻炎,自读大学时加重至今,流清涕,打喷嚏,汗常,舌胖润苔白滑,右浮滑尺弱,左浮滑寸尺弱。辨为风寒外束,痰湿内停,治以解表散寒,燥湿化痰,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合姜附茯半汤:麻黄10g,细辛10g,附子30g,桂枝15g,茯苓30g,生姜15g,姜半夏15g,辛夷15g,白芷15g,苍耳子10g。7剂。 年1月24日复诊:服药后流清涕、打喷嚏已痊愈,且患者言其已丧失嗅觉多年,本次服药后嗅觉有明显改善,已能闻到气味。上方姜半夏加至25g,另加白术20g,炙甘草10g,14剂调理善后。(王松治验)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王松,辽宁省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中医经典教研室教师。长期讲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中医经典课程。师承关东火神张存悌主任。善于治疗头痛、牙痛、痤疮、口舌唇疮、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感冒、咳嗽、鼻炎、咽炎、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眩晕、失眠、心悸、胸闷、胃炎、胃痛、腹胀、便秘、尿频、尿急、阳痿、遗精、痛经、闭经、不孕、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内科及妇科杂病。 出诊信息 出诊地点:沈阳市苏家屯区文竹街24号3门同汉堂中医诊所(正大香格城东南角)。 出诊时间:周日上午8:30-12:00。 联系(可短信预约)。 乘车路线:坐、路公交车到雪松路牡丹街站下车步行米即是;坐、路公交车到苏白路市场站下车步行米即是,外地就诊可坐高铁到沈阳南站东出站口转乘路公交车。 往期回顾: 临证验录0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验案三则(痛经案、胃痛案) 临证验录02:潜阳封髓丹验案二则(手足爆皮案、牙龈红肿案) 临证验录03:吴茱萸汤验案二则(头痛案) 临证验录04:真武汤验案三则(糖尿病案、头晕案、痤疮案) 临证验录05: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验案三则(失眠案、多汗案) 临证验录06: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验案二则(痛经案、胃痛案) 临证验录07:附子理中汤验案二则(下利便溏案、腹泻案) 临证验录08:小青龙汤验案二则(慢性咽炎案、感冒咳嗽案) 临证验录09:感冒软胶囊合川芎、白芷代茶饮治疗顽固性头痛验案一则 临证验录10:痛经验案三则 临证初探11:皮肤病红色丘疹验案二则 临证初探12:大回阳饮验案二则 临证初探13:桂枝加大黄汤验案一则(腹痛案) 临证初探14:乌肝汤用治掉头发验案二则 临证初探15:真武汤验案三则(痤疮案、久咳案、眩晕症案) 临证初探16:麻黄细辛附子汤验案二则(手麻案、感冒案) 临证初探17:温通化瘀止痛汤验案三则(月经后期案、痛经案、盆腔积液案) 杏林王松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5426.html
- 上一篇文章: 病例中医外不治癣这例疑难病竟三月痊愈
- 下一篇文章: 冠通麻杏石甘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