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正确煎药吗中医大咖传授中药煎煮秘诀
俗话说:熬不好,白抓药。中药的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决定了整个方剂中药物有效成分到底能析出多少。假若煎煮方法不对,不但不能吸收药效,甚至还会伤害身体。如何正确煎煮中药,显得异常关键,到底应该如何煎药? 9月12日下午,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工作委员会、深圳市文明办指导,深圳市文化和健康发展促进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圳公益发展基金主办,中航健康时尚集团、深圳市元上健康有限公司承办的深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堂第29讲:传统中医经方为女性健康助力邀请到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中药房主管何珊副主任来为广大市民解决这个难题。 何珊副主任现任深圳市中医药学会煮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广东省女医师协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精准竹散饮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药广东医院中医药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擅长中药饮片的质量控制管理及中药临床合理的有效使用,在常用中药饮片的性状鉴定及中药养生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麻黄汤为例细讲煎前处理 何珊副主任介绍说,中医临床使用最广泛的剂型就是汤剂,一般汤剂要经过特殊的煎煮法,从而体现出临床医生的诊疗思路,所以此次借公益讲堂的机会,以“经方本原煎法探究”为题跟大家一起对中药经方的煎煮法进行交流和探讨。她首先引用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所说的“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和清代徐灵胎所说的“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的著名论述来说明中药煎煮法在中医治疗中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她通过五个部分包括煎前处理、溶媒、煎煮次数、煎煮时间及特殊煎法来一一进行阐述。 煎前处理主要是炮制和临方加工,其作用主要是减毒和增效,就是为了让中药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析出,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何珊副主任以非常经典的麻黄汤来举例,比如麻黄要去节,那到底去的是茎节还是根节呢?“《金匮玉函经》里说寸剉不如碎剉,我个人认为是根和茎的节都应该去掉,因为麻黄根已经是另外一味药了。结合现代研究和我们的临床观察来看,麻黄是否去节其实并没有影响到真正的药效,再加上去节人工耗费太大,所以现在的药房已经不要求去节了。” 第二味药桂枝要求去皮。“从古籍来看,在唐代以前其实没有桂枝这个药,那么桂枝到底是什么呢?有人说它其实指的是肉桂,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桂枝,而且桂枝是嫩枝,没法去皮,所以现在一般就是肉桂外面的酸皮去皮。甘草需要炙,这个炙跟我们现在的炙也不一样,当时的炙其实很简单,就是直接在火上烤,把甘草烤黄点就可以了。我们现在蜜炙是加了蜜烘制。甘草经过这种特殊的加工之后,被赋予了抗炎、抗过敏、抗酸等作用。” 最后是苦杏仁去皮,这个炮制方法跟现在的做法其实基本一致,就是用水泡了以后把皮给去掉。在这里何珊特别提出来举例的就是附子,在《伤寒杂病论》以及《金匮要略》里面,附子并没有要求先煎,而且还大量使用生附子,包括四逆汤里面使用的都是生附子,且煎煮时间短,只要求去皮破八片,就是把它打碎了破成八片。为什么是破成八片而不用其它片?答案就是来自于《黄帝内经》里面“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之法,木生火有助于附子的回阳救逆。 中药溶媒丰富多样,功效各异 何珊副主任提到,煎煮法里最丰富的部分就是溶媒,要求非常详细,是我们现在无法比拟的。古时溶媒为主要分成五大类:水、酒、苦酒、蜜还有童便。水当然是最常见的,不光有自然的水,还有加工过的水。自然的水主要指泉水,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水,当时认为泉水有滋阴清热、通利小便、导热下行的作用,在一系列的百合正方里面用的大都是泉水,像百合地黄汤等。井花水也叫井华水,指的是过了一个晚上静止状态后,早晨第一次汲取的井水,中医认为此水味甘平无毒,有镇静安神、扶阴清热,除烦解热的功效。还有小溪自西往东流的东流水,中医认为东流水有清肺平喘、通利小便的功效。 而加工过的水,比如麻沸汤是什么呢?就是将开未开的热水,煮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小气泡冒出来,医圣张仲景认为其具有升散的作用。甘澜水又是什么?就是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反复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可用来煎药,也叫千扬水,就是让水原本的寒性往上走,防止肾寒之气上逆,以起到补益脾胃的作用。浆水,带点微微的发酵的性质,是粟米煮熟以后放在冷水里泡7天以后发酵而成的白色浆液。张仲景认为它有调节中气、通关开胃、消宿食,解烦渴的作用。米泔水,这个不难理解,就是咱们常见的淘米水,有健脾解毒、清热和中的作用。 “再说酒,它是水的发酵品,主要分白酒和清酒。白酒就是现在的米酒,像瓜蒌薤白白酒汤用的就是白酒。清酒也叫醴酒,就是甜酒,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黄酒,主要取其温性,像穹归胶艾汤就用清酒。苦酒是什么?其实就是醋,酸有收敛的作用,可以止血止痛,止汗敛阴。而蜜就真的是拿蜜来煮,现在已经很少见,制蜜丸的时候可能会用得多一点,蜜主要是解毒和补中的作用。童便指的是10岁以下男童的小便,《伤寒论》里有很多童便适用于急症的方子,我们现在一般临床上是交代患者煮两次。这个煎煮次数到底有没有科学性,以后我们可以再慢慢地研究一下。” 煎煮时间描述与现代差异大 说到煎煮的时间,何珊表示当时钟表还没有发明出来,所以对时间的论述肯定不是说要多少分钟多少小时这种形式。当时的论述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是煎药前后体积的变化,比如多少碗水煎成多少碗水这样来描述。第二种是药物形态的变化,例如瓜蒂散里面的豆豉就以煮到糜烂的状态为好。第三种是以沸腾的状态来定,以先煮一两沸再煮多少沸来进行描述。 何珊表示,处方时间跟处方的用药其实有非常大的关系。处方的药量越多,煎煮时间越长,因为水量也大,所以要煎到一定量的时候,煎煮时间就会相应延长。还有按照辨症用药,例如补益剂的煎煮时间要求相对长,发散剂的煎煮时间相对短,这都比较容易理解。 “先煎后下”药效大不同 何珊副主任还重点分享了一些特殊的煎法,比如中药中常见的“先煎后下”是什么意思呢?一般需要先煎的药都比较“顽固”,要想让它们把宝贝好好交出来,就得多熬一会,比如牡蛎或矿石类的生石膏,质地坚硬,所以它们要先下锅。还有就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为了去毒就得多煎一会。比如之前说的附子,吃多了或者没煎够时间,轻则嘴麻,重则危及健康。需要先煎的药,肯定总体的煎药时间就会增加。去滓浓缩,就是把药渣去了以后继续浓缩煎液,时间也相对会延长。而张仲景时期的“先煎”跟现在差异还是很大的。以酸枣仁为例,他要求打碎了先煎,而依照现在的研究来看,酸枣仁是否打碎它的有效成分的析出差别是非常大的,但是至于打到多碎,对它有效成分的析出影响就并不大。 还有一种特殊煎法是“先煎去沫”,就像刚才说的麻黄,还有葛根,它们都是先煮了以后要把上面的浮沫去掉,因为以前用的都是新鲜麻黄,中医角度认为浮沫有毒,影响疗效。但其实现在临床上这些药已经都不用先煎了。而有意思的是,有些我们现在要求先煎的中药,在当时却没有这个要求,像之前说的附子。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附子煎煮时间长,它的毒性成分可以水解降解到原来毒性的1/~1/0左右。 和先煎对应的是“后下”,后下就是不能久煎。何珊副主任表示她更推崇第二煎后下。因为药物的有效成分多是挥发性成分,下早了有效成分会迅速消失或者因为它受热以后发生成分降解。比如大黄,大黄具有清热泄下的作用,它的煎煮时间直接影响的不是有效成分的多少,而是直接改变了药性。如果我们取它通腑泄下作用,就要后下,少煮一会,倘若煎煮时间过长,里面的致泄成分就会减弱,反而引发便秘,那可是要命的。如果我们想让它发挥泄下作用小一点,清热作用多一点,便可以久煎,比如大陷胸汤中要求大黄先下。如果我们想让泄下作用多一点,清热也多一点,但又要适量的时候,可以与其它药物共同煎煮,比如大柴胡汤中大黄与群药同煎,为了让它的药力和缓持久,和解与泄下并行。有意思的是,大黄还可以不煎,大黄黄连泻心汤中要求用麻沸汤浸泡“须臾”,妙在取其气之清扬,薄其味之重浊,又可以清心下无形热痞,又不至于泄下伤正。 最后何珊副主任强调,中药汤剂的优势是吸收快,易发挥药效。缺点是煎煮讲究,不易保存。为了取其优,避其短,后世先后有了丸剂、散剂、颗粒剂、膏剂等等不同剂型,但是始终不能完全替代这种传统方法。想要追求中药药效的最大化,还是要遵循古法,老老实实用正确方法煎药去。何珊副主任的精彩讲演博得了与会者们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致认为,这些中医药知识非常实用,不仅使广大市民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同时也对弘扬和传播中医药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深圳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讲堂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明传承工作委员会和深圳市文明办指导,深圳市文化和健康发展促进会、深圳市中医药学会、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深商公益发展基金主办,面向深圳市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宣导“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传播传统美德,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圳的学习践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6864.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科普知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