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伤寒论解读3839条
导语今天继续来逐条解读《伤寒论》,小编也不知道能连载多长时间,希望能善始善终吧,历史文章列表如下:《伤寒论》解读1-3条《伤寒论》解读4-6条《伤寒论》解读7-10条《伤寒论》解读11-14条《伤寒论》解读15-17条《伤寒论》解读18-22条《伤寒论》解读23-25条《伤寒论》解读26-28条《伤寒论》解读29-30条《伤寒论》解读31-32条《伤寒论》解读33-34条《伤寒论》解读35-37条《伤寒论》解读38-39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这一条论外寒兼内饮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对外寒内饮的病理概括。文中除发热一症,其余都是内饮的症状,发热一症概括了伤寒的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出现了干呕、咳、渴、利、小便不利、少腹满、喘等症,这些都是内饮随气机升降,侵犯不同脏腑部位而出现的症状。内饮干胃则干呕,犯肺则咳,影响气化则渴,犯肠则利,阻滞气机则噎,水犯膀胱则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寒犯肺则喘。证候虽多,但都是水饮所致,用小青龙汤内消水饮、外散表寒。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桂枝(去皮)三两,半夏(汤洗)半升,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炒的意思)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治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小青龙汤是麻桂合方,去杏仁、姜、枣,加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组成。麻黄配桂枝发散表寒兼散内饮;半夏、细辛、干姜、五味子是仲景治疗寒饮内停致上焦咳喘的一组药,散见于寒饮犯肺引起的咳喘证,如射干麻黄汤等;半夏、细辛辛温化痰散饮,干姜、五味子一辛一酸,一散一收,散水饮不伤正;白芍合五味子酸敛,佐麻桂之燥而防伤阴之弊;甘草和中扶正,调和诸药。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这条是承上补出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及与药后表里双解的机转。 本条是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在“发热不渴”下。 “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一样,“咳而微喘”上条是“或咳”“或喘”,亦一致。本条是“发热不渴”,上条是“发热而渴”,可见咳喘是主症,发热是表证。 言外之意,恶寒、无汗、头痛也应在其中,都是必见之症,出现的“渴”是或见之症,如果主症具备,无或见之渴症,小青龙汤用之当然。 药后出现口渴,仲景解释为“寒去欲解也”。这里的寒有两重意思,一是指表寒欲去,二是指寒饮欲去。为什么药后口渴是寒去欲解的征象呢?上条的“或渴”是水气不化,津液不滋。这条“不渴”是水气尚未影响气化。而药后水邪已去,胃阳渐复,欲引水自救。这时不须药物治疗即可自愈,或者少少与水饮之即可,仲景再出本条以防误诊误治。 本文节选自《伤寒论》解读·一个老中医苦读40年的归璞返真,每一条文都有详细解读,十分适合伤寒新手,老手如果对文中内容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迫不及待想看完的读者,直接戳下面链接或者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8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花之语它有着美丽的花朵,却不知道它还
- 下一篇文章: 进重症监护室用中医治疗罕见病l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