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西医用药在局部,是重在病之标也;中医用药求原因,是重在病之本也。究之标本原宜兼顾,若遇难治之证,以西药治其标,以中药治其本,则奏效必捷,而临证亦确有把握矣。

——《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部分,是中国传统科学中沿用至今的,具有民族特色,系统的理论,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等特征。中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积累。其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论的生命科学理论、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法和以“治未病”为指导的综合调理养生保健理论。中医药学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当代生命科学前沿探索、应对当代面临的以非传染性慢性病等复杂疾病为主的健康挑战、实现医学模式的调整和转变等方面,将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五味中药药性理论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中药材中药名功效主治图片

麻黄

发汗解表

宜肺平喘

利水消肿

散寒通滞

1.风寒表证

2.胸闷喘咳

3.风水水肿

生姜

解表散寒

温中止呕

化痰止咳

解毒

1.风寒感冒

2.呕吐

3.肺寒咳嗽

4.中毒

陈皮

理气健脾

燥湿化痰

行气通痹

止痛

1.脾胃气滞

2.呕吐、呃逆

3.咳嗽痰多

4.胸痹

朱砂

清心镇惊

安神

明目解毒

1.心神不宁、心悸、失眠

2.惊风、癫痫

3.视物昏花

山药

益气养阴

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

补肾涩精

1.脾虚

2.肺虚喘咳

3.肾虚

人参

大补元气

复脉固脱

补脾益肺

生津养血

安神益智

1.肢冷脉微

2.肺脾气虚

3.心气不足

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守护着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健康。“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药学与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一道,是中华文化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中华文脉,不可断绝。守护与发展中华文化,要从我们做起,从全社会做起,从现在做起,以免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文字来源:20临床医学李鑫茹

文字编辑:技术部

说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