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证治疗”

“对症治疗”

这篇文章我们来谈一下“对证治疗”与"对症治疗”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当我们看到这两个词时,会觉得二者有一些相似但又有不同,最直观的区别应该就是一个是“证”而另一个是“症”。所以,如果想要区分鉴别出这两个词,就必须先明确“证”与“症”的概念关系。

我们先来讲“证”。现文献记载表明"证"最早见于《难经》,指患者的临床表现。后至东汉末的《伤寒论》,“证”字除指临床表现外,还表示诊断结论(引申参考《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以及与某些方药相对应的症状、体征(如某某汤证)。当代著名医家刘志杰先生在《经方法钥》一书中对“证”的解释为:“证者有二,一者,病机也。二者,病之所类属,症之所类聚也。”这里我们就能发现,“证”所包括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既是各种“症”的总和,也可以是对病机的概括,在外表现为一定的临床症状。

再来看“症”。现在对于“症”的基本解释就是病,病状,经常能见的一个词就是“症状”,那什么又是“症状”?“症状”是指患者因疾病而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状态,如“咳嗽、头痛”等具体的疾病表现。在汉传中医刘志杰先生所著的《经方法钥》中是这样解释:“症者,独见之苦,类聚为证也。”由此可见,“症”多指疾病所表现出的一些具体病状,这些病状(也就是“症”)总和在一起就成了某个“证”。

我们以《伤寒论》当中的麻黄汤为例,条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这里我们能看到,方剂条文中,列举了有“头痛、发热、身疼”等,这些都是一个个症,把这些相关症组合在一起,那就成为了比较典型的麻黄汤证,也就是常说的伤寒表实证。

我们通过以上对于“证”与“症”的鉴别区分,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证”与“症”二者既有一些共性,即都是疾病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但又有概念上的不同,在哲学角度可以看作“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既然明确了“证”与“症”是可以看作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那么“对证治疗”与“对症治疗”是不是也是这样的一个关系呢?我认为当然是可以这么理解的。

下面我们再来谈一下整体观与“部分性”(或者说针对性)在临床中的主要运用。

首先讲整体性。我们在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后会知道,在中医学理论中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所谓整体观念,即指事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之盛衰有关;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的产生某种反应。如李时珍《濒湖脉学·四言举要》曰:“春弦夏洪,秋毛冬实,四季和缓,是谓平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类是社会劳动的产物,除了有确切的自然属性外,还有社会属性,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经认识到社会活动对人精神意识的作用。所以中医是非常注重整体性的,整体观念也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

中医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搜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中医辨证论治是既辨证又辨症,如临床中见到患者有“汗出、恶风、发热恶寒”等症,我们中医在搜集完这些症之后,会做出一个整体判断,这可以诊断为“外感中风证”,然后根据外感中风证的治疗方法来进行相关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既区别与那种“见痰去痰、见热退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部对症治疗方法,又区别与那种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一方一药对一病的治疗方法。

再来看"部分性”,在临床中常见于西医的针对性治疗。西医治疗疾病注重客观指标,查到病变所在、病因所在方可治疗。例如发烧发热的问题,西医首先会从影响体温调定点的因素出发考虑,如果化验结果显示为白细胞增多导致炎症发热,那么西医就会针对白细胞增多进行治疗,常见的就是运用头孢抗生素来进行针对性“消炎治疗”,最终判断治疗效果也就是看体温是否恢复到正常水平,很典型的“见热退热”,针对性十分明确,并且十分注重靶向治疗,临床药理学研究上也注重开发靶向药,对比中医治疗,人的整体因素就考虑比较少了。

讲到这里,大家对于“对证治疗”与“对症治疗”应该有了一个了解。在医学临床治疗中,中医治疗更加注重治疗的整体性,且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更着眼于“证”的区别,着眼于病机的不同,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西医更侧重于病症的针对性治疗,对症施治,“见病治病”,最后以达到精准的靶向治疗效果。

最后,通过“对证治疗”与“对症治疗”的鉴别区分,我也想说,在平时学习研究中应该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很多概念性的东西不能因为觉得细小就随意马虎混淆,比如“方证”与“药症”而不是“方症与药证”,此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

故谚曰:“君子慎始,而后无忧。”医者临证,亦如是也。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