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干货

传承

创新种树人种下的第棵树

全文个字,阅读时间大约16分钟

■前言:都说儿科是哑科,小儿啼哭都代表什么?一味药可以治疗夜啼,到底是什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吧!01饥饿唐宋时期成人对日常生活中小儿啼哭的认识,首先是将其与饥饿或食物相联系的,这在唐宋诗文中多有体现。比如唐王建在《原上新居十三首》的第五首中说:“春来梨枣尽,啼哭小儿饥。”02寒冷在唐宋时期的成人眼中,小儿啼哭除了表明饥饿和索要食物以外,还有其他的含义。比如因寒冷而啼哭,《齐东野语》记载:“崔福,故群盗也,尝为官军所捕。会夜大雪,方与婴儿同榻,儿寒夜啼,不得睡觉。”03玩具也有因为不见玩具而啼哭的,如白居易在《初除尚书郎脱刺史绯》一诗中说:“无奈娇痴三岁女,绕腰啼哭觅银鱼。”白居易三岁的女儿长期把玩鱼符而视之为玩具,此时却因找不到父亲腰间的鱼符而啼哭。04惊吓还有因受惊吓而啼哭者,如《十国春秋》载:“董羽字仲翔……善绘龙水海鱼……宋太宗常令画端拱楼下龙水四壁,极其精思。一日,太宗与嫔御登楼,时皇子尚幼,见画壁,惊啼,亟令圬墁,羽卒不受赏云。”宋太宗的幼子看见画师董羽所画的壁画,被其逼真的画面所惊吓,因而啼哭。05疼痛小儿在受到病痛的困扰时也会啼哭,对这一点唐宋人已有认识,比如南宋的刘宰就在《赠芮医》一诗中叙述了一件小儿因病痛而啼哭的事:“乳母夜深纫故衣,针堕儿侧姥不知。儿肤受针口啼哭,展转无眠针入肉。明日啼声甚夜来,问儿疾苦谁能猜。拊摩忽到伤针处,儿啼欲绝姥方悟。”此诗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小儿因缝衣针入肉疼痛而啼哭的画面。06疾病除了认识到像针刺这类外伤能引起啼哭之外,唐宋医籍还记载了一些与小儿啼哭直接相关的疾病。如《诸病源候论》就记载了三种病候:一为“惊啼”:“小儿惊啼者,是于眠睡里忽然而惊觉也。由风热邪气乘于心,则心脏生热,精神不定,故卧不安,则惊而啼也。”二为“夜啼”:“小儿夜啼者,脏冷故也。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然亦有犯触禁忌,亦令儿夜啼,则可法术断之。”三为“躽啼”:“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伤于风冷,邪气入胞,伤儿脏腑。故儿生之后,邪犹在儿腹内,邪动与正气相搏则腹痛,故儿躽张蹙气而啼。”07夜啼其中,对于“夜啼”的病因,唐宋医家还有不同的看法,如《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认为:“小儿夜啼者,症候甚多,其所专者,不出三种。一者冷,谓脾藏寒则腹痛而啼,其候面青白,手冷腹肚冷,口中气亦冷,曲腰而啼,不肯吮乳……积冷而夜啼,夜则为阴。冷则作痛,故夜间痛甚,令儿啼哭也。二者热,谓心藏热则烦燥而啼,其候面赤,小便赤。口中气热,心腹亦暖,仰身而啼,不肯吮乳……亦曰惊啼。心主热,其候惊,故热则生惊。又心为火,热则火旺,故热邪燥甚,令儿啼哭也。三者邪祟,谓有鬼气所持,其候睡卧不稳,或作疼痛,且鬼祟者,阴物也,入夜则旺,小儿精神怯弱,血气嫩微,夜间被鬼所持,故令儿啼哭也。以外客忤虫动,重舌口疮等病,亦皆能为夜啼。唐宋时期的止啼之术第一,最基本的止啼之术当然是设法满足小儿的要求。比如前引《齐东野语》记崔福躲避官府追捕事:“会夜大雪,方与婴儿同榻,儿寒夜啼,不得睡觉。捕者至,因以故衣拥儿口,儿得衣,身暖啼止,遂得逸去。”崔福主观上想要通过堵婴儿嘴来止啼,客观上却因满足了小儿的需求从而止啼。又如前引《青琐高议》所引诗:“近日厨中乏短供,孩儿啼哭饭箩空。母因低语告儿道:爹有新诗上相公。”虽然诗中的母亲没有直接拿食物来满足饥饿的孩子,但是她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在劝说孩子,以求其能止啼,这也是一种试图满足小儿要求的止啼术。第二,对于那些无论怎样做都难以满足而啼哭不止的小儿,父母所能采取的手段就是恐吓。如前引《能改斋漫录》所记“稚子夜啼”事:“稚子夜啼,拊背以安之而不止,取果以与之而不止,许之以早市物而不止。于是其母灭烛,其父伏户下为鬼啸,出垣后为狐鸣,则其口如窒。”宋医籍所记载的治疗小儿夜啼、惊啼及躽啼等病候的方法属于医家的止啼之术。这些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为药物治疗;其二为灸法;其三为咒禁之法。由于唐宋医籍中的这类记载很多,限于篇幅,在此仅举数例加以说明。如《备急千金要方》载:“治小儿夜啼,至明即安寐,川芎散方:川芎、白术、防已,各半两。上三味治下筛,以乳和与儿服之,量多少。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二十日儿未能服散者,以乳汁和之,服如麻子一丸,儿大能服药者,以意斟酌之。”同书又载:“治少小夜啼,一物前胡丸方:前胡随多少捣末,以蜜和丸如大豆。服一丸,日三,稍加至五六丸,以瘥为度。”可见,医家医治小儿夜啼,既有复方也有单方。下面引出咱们对于一物前胡丸治疗小儿夜啼的分享:以下内容摘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8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