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誉远寻访山西好中医”

名医寻访之旅正在进行中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中医药文化浓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医辈出。长期以来,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医大家呕心沥血、济世救人、传承授业,成就突出。但同时,公众对于中医文化仍然一知半解,许多好中医更是偏于一隅不被大众所知。为此,今年7月由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指导,山西晚报社、中华国医药文化合作组织共同主办、山西省医师协会协办的“广誉远寻访山西好中医”活动正式启动,至今已征集各方推荐的好中医候选人余人。今日起,本报将推出“广誉远寻访山西好中医”专栏,通过寻访、见证、宣传山西好中医,让更多人了解我们身边的好中医,也希望通过口碑评选,让“山西好中医”更好地服务患者。人物简介王树国

王树国医生在记录患者病情

男,48岁,医院针灸四科主任,山西中医学院硕士生导师。自幼随父学医,毕业于山西中医学院,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山西省分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肾病委员会委员。先后师承国医大师吕景山、享受国务院津贴名老专家肖汉玺。擅长治疗脾胃病、肾病、骨关节病以及内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疑难杂症。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其获奖理由是: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

  

“青蒿素可谓是中医药中的‘特效药’。发现更多的中医特效药,为百姓根除病痛疾苦,当为时下中医发展的方向。”面对中医的漫长发展,王树国坦露心声。作为从小就与中医结下不解之缘的他,自幼随父学医,立志悬壶济世。在近三十年的临床工作中,虚心求教,严谨治学,先后拜吕景山(国医大师)、肖汉玺(享受国务院津贴脾胃病专家)、刘邵武(三部六病专家)、刘光珍(省级专家)为师,在中医之路上,一心向着“寻找特效药”的方向迈进。

六七岁时,就跟着父亲上山采药

几把草药,就可以治愈腹痛顽疾。这在当时只有六七岁的王树国眼里,万分神奇。在他的家乡——五台县阳白乡王家庄,王树国的父亲是一位远近闻名的中医大夫,方圆几公里的民众都会慕名而来,求医问诊。耳濡目染之中,王树国六七岁时便会跟着父亲一起上山采药。虽然年纪尚幼,但几十种草药形状功效他已烂熟于心。

  

渐渐地,这株崇尚中医的幼苗在王树国心里生根发芽。年高考填报志愿,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北京中医大学,但10分之差,与其失之交臂。最后,山西中医学院成为他继续实现中医梦的园地。中医理论、方剂、穴位、中医经典著作……五年时间里,王树国如饥似渴地吸收着中医学的精华。

  

仰古而尚新,在中医的长期浸染里,王树国并没有成为盲目的“唯中医”派。析中西医之长,寻中西医之理,揽众家之精华,特别是在求学期间,时任王树国针灸课导师的吕景山大师,用西方解剖学理论讲解针灸中的行针深度与走向,直观地观察和细致地分析,让王树国明白了西医在辅助中医诊疗中的重要性

仅用十天,治好了患者的腰椎痛

一提到特效,许多人直观地认为就是立竿见影、药到病除。郭沫若在《沸羹集·赞天地之化育》中曾言:“现代医学虽然已经相当发达,但真正能够医病的特效药还不上一打。”《伤寒论》之所以名垂千古,就是因为其药物疗效精准,组方指证明确,一一对应,这是严谨的科学体现。所以说,发现更多的中医特效药,是当代中医应该接力并发扬的。

  

寻找特效治疗办法,是王树国从实习阶段便为自己树立的目标。医院针灸科实习阶段,他看到了“师傅”用针刺足三里,便可治愈闪腰岔气之症,可谓“针到病除”。这种特效办法给病人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此后,王树国便琢磨起了特效办法,从治疗落枕、头痛、腰椎痛,到肝胃不和等消化道疾病,许多特效办法在他的观察与钻研中应运而生。

  

而对特效法的钻研,同样为他初入“职场”打开了一片天地。毕业后,王树国被分配到了医院。当地有名的医生很多,王树国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病人信任。医院某领导患有腰椎痛顽疾,他便毛遂自荐,用自己前期积累的推拿治疗腰椎痛的特效法,仅用十天时间,便让院领导的疼痛消失了。这一“事迹”医院内传开,王树国短时间内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同时,王树国在治疗由脑梗引发的抑郁、沉默不语等症状也有自己的特效办法。通过诊疗王树国发现,大多数脑梗患者在治疗后期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不爱讲话、心情抑郁,通常患者家属会将此类情况归结为暂时的“不开心”。经过观察,王树国发现,这其实是脑梗引发的脑神经损伤并发症,通过药物治疗会有改善。对此,依照《临床经验回忆录》中的记载,王树国开出了玉珍四物汤用来改善脑神经及脑组织的损伤情况,从而治疗心理障碍。

王树国医生在给患者看病(图片来源:山西新闻网)

提炼组方理念,倡导针药结合治疗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辨证论治视作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和模式。所谓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性质、邪正关系及相应的临床表现等。辨证论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资料的综合分析和思辨而判断为某证,然后据证立法,据法组方,据方选药,形成理法方药的诊疗体系。随着辨证论治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辨“证”逐渐上升到主导的、轴心的地位,辨证论治也由此成为中医学的突出特色。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辨证论治不断得到强化的同时,中医本有的辨病治疗却被大大弱化甚至被淡忘了,从而在一些人心中形成了似乎中医诊疗唯有辨证一途和只有西医才辨病的片面认识,这显然是错误的。

  

在王树国看来,中医和西医都首先是辨病的,中医辨证是在中医“病”的框架内进行的,可以说“辨病”是更高层次的理念。因此,王树国进一步明确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组方模块理念。即以辨病为基本法,针对患者主症进行组方,然后依据辨证理念,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调整。这样一来,既坚持了辨证的原则与方法,又遵循辨病的标准和依据,才能深化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使治疗更为安全有效。在治疗时或依病而治,或从证而治,有主有辅,相互补充,从而进行正确取舍,使治疗更有针对性和全面性,从而实现理想的疗效目标。

  

一针在手,针到病除。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疾病的目的。在多年的从医生涯中,王树国推出了针灸、药物、理疗相配合的整合治疗理念。他认为,除了   王树国:中医急病学的形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里面记载:“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这个急病治疗原则在中医界广泛流传。我国古代在急救方面有许多丰富的经验,历史源远流长,但现在技艺手法失传得越来越多,逐渐被人们遗忘。   在治疗急性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肠胃病腹泻等病症上,中药的效果非常明显,且安全性大于西医。此外,不光是小儿的病症,中医治疗急症在很多方面有独特优势,是西医不可替代的。如对骨伤病的急救,采用中医正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等治疗手法,疗效立竿见影。   同时,中医治疗急症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如脑出血、心梗、休克、惊厥、止血、腹泻、猝倒等病症,中医有很好的急救效果。如临床急救中常用的掐压人中穴治疗突然昏厥;在脐心神阙穴填盐艾灸治疗吐泻失水;灸百会穴治疗脑血管疾病;中药灌肠治疗急性期脑血管疾病。还有中药的三宝: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牛黄清心丸,在治疗脑血管病、冠心病急性期辨证使用,均有很好的疗效。这些都是中医中特效药和特效方法的魅力,中医中还有更多的文化瑰宝有待我们去发现。   记者:那么对比现代医学在急救中的优势,中医在哪些方面可以发挥自身之长?   王树国:现代医学急救手段中,对中医的开发还远远不够。在急救中适当采用中医手法或中西医结合急救,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以脑血管疾病为例,中医里称中风。由于脑血管病的突发性,抢救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西医中有6小时溶栓的铁律,很多患者倾向于西医的治疗。   溶栓等现代医学手段对急救起着有利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在中医看来,人体很多生理和病理现象存在必然联系。对于某一部分过于调控的话,就会加速身体机能失衡。如脑梗塞的急救,中医在活血化瘀的临床实践上有着深厚积淀,在兼顾整体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急救还能保驾护航,如古时候中医名药“补阳还五汤”,用气鼓血,不容易出现偏差。推荐方剂

如果我们把每一种急性病按常见症型做成几个制剂,在发病时通过鼻饲、静脉给药等途径治疗,既能缩短煎药所用时间,又能加快吸收,缩短起效时间。“非典”时期的尝试值得引起注意并发扬光大,比如:

  1、中风:气虚型——补阳还五汤(黄芪、赤芍、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血虚型——玉竹四物汤(玉竹、当归、白芍、生地、白术、茯苓、水蛭、防风、麻黄、鹿角片)

  2、心梗:寒痹型——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枳实、桂枝、白酒);虚痹型——参附汤(人参、附子、炙甘草)

  3、哮喘:寒哮型——小青龙汤(桂枝、白芍、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干姜、甘草);热哮型——定喘汤(款冬花、桑白皮、麻黄、苏子、黄芩、杏仁、半夏、白果)

  4、癫痫发作期针灸处方:人中、内关、神门、百会、十宣(三菱针放血)

  5、高热不退:曲池穴注射柴胡注射液2ml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是怎么引起的
白癜风容易治疗好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