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温∶冬季应寒不寒,气候温暖,人感受其气而病者名冬温。冬温治法可与风温治法互参。

其症状类似伤寒,但脉不紧,头痛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心烦,小便赤,口渴,有汗或无汗,脉浮数,舌红苔白燥或黄,古称外寒内火,宜凉解之法。可用麻杏石甘汤。咽痛加僵蚕、桔梗、射干,咳甚加前?胡、象贝、批把叶,痰多气促加瓜蒌、莱菔子、苏子。头痛加薄?荷、菊花、荆芥穗。若失治或治不适宜,邪气转化深入,则分入气入血随证施治。

若脉浮紧,无汗烦躁,头疼身痛者,可予大青龙汤。桂枝量只须数分,切勿过重致衄。若四、五日不解,气分大热,大烦大渴,汗出热不解,亦可用白虎汤,脉虚大者加沙参。

若表热未解,里热又结,腹满便秘,心烦无汗,舌红苔黄,可用凉膈散表里两解之。若见少阳证亦可予小柴胡汤去姜枣和之,或大柴胡汤下之。

(2)伤寒∶四时皆有,冬日较多。张仲景著《伤寒论》,未分季节。柯韵伯说∶中风之重者便是伤寒,伤寒之浅者便是中风。此说法颇客观,符合事实。祖国医学对于六淫为病,有中、有伤、有感、有冒,无非分别病之轻重,作出治法之缓急。伤寒诊治法详见《伤寒论》。

冬季感风寒轻者,头痛身痛不甚,微恶寒发热,咳嗽鼻塞声重,胸膈满闷。华盖散、九宝汤可以选用。

华盖散方∶麻黄苏子(炒)杏仁桑皮茯苓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九宝汤方∶薄荷苏子(炒)麻黄杏仁桂枝陈皮大腹皮桑皮各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一枚水煎服。

暴寒伤肺,喘嗽鼻塞痰壅,宜三拗汤。

三拗汤方∶麻黄二钱杏仁二钱甘草一钱水煎服。小孩酌减。

外寒内火,肺气郁闭,而喘甚者,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生姜甘草大枣法半夏

外寒内火,咳而微喘者,麻杏石甘汤。

外感风寒,内有寒饮,胸满喘嗽,宜小青龙汤,兼烦热者加生石膏。

水饮上逆,喘咳,面目浮肿,宜葶苈大枣泻肺汤。

冬季感风寒兼伤食,肠胃失和,胸腹满闷或呕吐,或腹痛下利,宜藿香正气散。痛甚加吴茱萸,呕吐甚加白豆蔻,生姜引,水煎服。

冬感风寒,内夹湿痰,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腹胀满,不思食,或呕,恶水不欲咽,大便不利,或关节痛,或重,此乃表里皆病,症状复杂,宜用五积散,每服五钱,生姜三片,水煎服。

温病是随季节而命名。病之来路有二∶呼吸与皮毛;去路有三∶汗、吐、利。温病最怕表气郁闭,热不得越;更怕里气郁结,秽浊阻塞;尤怕热闭小肠,水道不通,热遏胸中,大气不行,以致升降不灵,诸窍闭滞。治法总以透表宣膈,疏通里气,而清小肠,不使热邪内陷或郁闭为要点。并且人体有强弱,感受有轻重,伏邪有深浅,治法有缓急,用方有大小,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勿犯虚虚实实之戒。瘟疫实与四时温病不同,是杂气为病,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论述颇详,临床灵活运用杨栗山十五方,治疗杂气瘟疫疗效很好,其方附后。但四时温病之中亦偶有兼秽浊杂感者,须细心掌握,才能提高疗效。

文章来源于《蒲辅周医疗经验》,图片来源于Pixabay,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本文仅供学习交流,不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文中涉及治疗,仅供学习参考,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