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的遗愿这张护身方,挡风挡寒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古人留下的一张“护身方”。 它穿越历史的时空,带着祖先们无尽的牵挂,将一腔正气,融入汤药里。 它帮助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在跋涉前进的路上,昂然地,面对天地间的风风雨雨。 它是谁?它是麻黄汤。 你完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件专门遮挡风寒的“防弹衣”。中国人穿上它,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水煎服,取微汗。 它凭什么被称作“护身方”?它拿什么庇护炎黄子孙? 我给你说个典型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50岁,医案记载姓刘。 有一回,他因为工作需要,在隆冬时节出差。 这一路上,天寒地冻,寒冷异常。此人隐隐觉得身上不适,但没太在意。 然而,到达目的地的当天下午,他忽然发起高烧来。一量体温,竟然烧到39.8摄氏度。 此外,他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怕冷,盖了两床棉被,依然冷得瑟瑟发抖。 全身上下,没有一处关节不疼。五十岁的大男人,躺在床上直哼哼。 怎么办?同行人见状,医院。 接诊他的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大家,经方应用大师刘渡舟教授。刻诊,见患者脉象浮紧有力,舌苔薄白,皮肤摸上去滚烫,而且不住地咳嗽。身上没有汗。 就诊当时,患者不住地说:“本以为这次出差,能快去快回,没想到得了这么重的病,太耽误事儿了……”。 这时候,刘师从容不迫地,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水煎服。多少剂呢?仅仅是1剂。 刘师对患者说:“你把这汤药喝下去,然后盖好被,把汗发出来。不要发汗太多,见了汗,身体舒服了,就可以”。 患者闻听,心里合计:一剂药,就能好? 结果,还真的和刘渡舟教授说的一样。患者把这汤药喝了以后,很快就遍身出汗。出了汗,体温恢复正常,恶寒怕冷之感消失,浑身骨头节不再疼痛。 等到了第二天早上,患者一骨碌从床上坐起来,说自己已经完全好了。 出差的事,一点儿都没耽误。 这是刘渡舟老师早年的一张验案。它记载于刘师的相关著作中。现在很多中医教员在讲到麻黄汤的时候,会结合到这张医案。 你仔细看,当时刘师用到的配伍,其实就是我开篇提到的,麻黄汤的原方,几乎一般不二。只不过,杏仁的用量稍大了点。 此方出自《伤寒论》,为张仲景所创。 张仲景为啥创这方子啊?因为在东汉末年,战乱频仍,老百姓生活条件很差,外感风寒的时候太多了,患者比比皆是。为了解救苍生之苦,张仲景先师不得不精挑细选,拟出这方子,并记录在书上,从而给后人留下化解风寒、恢复健康的方法、路径。 伤寒论里的麻黄,既能够开腠理,透毛窍,驱散在表的风寒,又能宣肺气,止咳平喘。 桂枝,是臣药,解肌发表,帮助麻黄发汗散寒。 杏仁,利肺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缓解麻黄和桂枝的峻烈之性。 这里的关键,在于发汗。只要把汗发出来,风寒之邪就会随之而解。麻黄和桂枝的主要使命,也是在于帮助患者发汗。为啥有些人主张,感冒了立刻泡脚啊?因为泡脚也能出汗。当然,效果会差很多。 麻黄汤的应用,必须以准确辨证为依据。符合外感风寒表实证,才可以用。不符合,坚决不用。麻黄汤里的麻黄,高血压患者和失眠患者不能用。非专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辨证错误,有汗而用麻黄,或发汗太过,都会造成危险。我们不可以把中药汤剂,当成炖鸡汤,说喝就喝。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1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生逢乱世,他弃官从医,终成中华医圣
- 下一篇文章: 张仲景最喜爱的一味药桂枝,解表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