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味浓者为阴,薄者为阴中之阳;气浓者为阳,薄者为阳中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元素曰:清之清者,发腠理;清之浊者,实四肢。浊之浊者,归六腑;浊之清者,走五脏。附子气浓,为阳中之阳;大黄味浓,为阴中之阴。茯苓气薄,为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入手太阳,不离阳之体也;麻黄味薄,为阴中之阳,所以发汗,入手太阴,不离阴之体也。……气味薄者,轻清成象,本乎天者亲上也。气味浓者,重浊成形,本乎地者亲下也。”

《内经》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

《医经原旨》注:“人身之气有二,浊气者,谷气也,故曰“受谷者浊”;清气者,天气也,故曰“受气者清”。二者总称真气,所受于天者,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是又入者为天气,出者为谷气也。”可见吃主食的重要性。

《内经》曰:“清者注阴,浊者注阳。”

《医经原旨》注:“喉主天气,故清气自喉而注阴,阴者五脏也;咽主地气,故浊气自咽而注阳,阳者六腑也。”

《内经》曰:“手太阳独受阳之浊,手太阴独受阴之清。”

《医经原旨》注:“手太阳,小肠也。小肠居胃之下,承受胃中水谷,清浊未分,秽污所出,虽诸阳皆浊,而此其浊之浊者也,故曰‘独受阳之浊’。手太阴,肺也。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为清气之所注,虽诸阴皆清,而此其清之清者也,故曰‘独受阴之清’。”

药分阴阳举例

凡用药者,当首先要明其阴阳。夫药有四气五味,气为无形,味为有质,鼻闻之者为气,舌尝之者为味。故气为阳,味为阴也。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薄荷,肉桂,白芷,苍术,细辛,丁香,冰片,樟脑等等芳香药,皆是阳药。大黄,芒硝,苦参,黄连,黄芩,人参,熟地,玄参,大云,附子,山芋肉,枳实,枸杞,白芍,马钱子等等,皆阴药也。

阳中之阳-附子

附子,别名乌头,辛、甘,热,有毒,入心、肾、脾经。据其不同的炮制方法,也被称为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功效与作用: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张元素:“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湿药少加之引经。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乌、附是也。”

《汤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阳三焦、命门之剂,浮中沉,无所不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

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

阴中之阴-大黄

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本草新编》曰:“此药有勇往直前之迅利,有推坚荡积之神功,真定安奠乱之品,祛邪救死之剂也。但用之必须看症甚清,而后下药甚效,否则,杀人于眉睫也。夫大黄乃君主之药,故号将军。然而将军无参赞之贤,不剿抚并用,亦勇而不仁。……总之,补气者,防其气脱;补血者,防其亡阴。要在临症察之,而不便先为悬度之也。”

《药鉴》:“气寒味苦,气味俱厚,无毒,沉也,阴中阴也。属水与火,入手足阳明经,酒浸入太阳,酒洗入阳明。……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有推陈致新之功,有斩关夺将之能,故名之曰将军。”

阳中之阴-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古人常称其为“四时神药”。除了利水渗湿的功效之外,茯苓还具有健脾、宁心安神的功效。

《本草纲目》:“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本经疏证》:“茯苓者,纯以气为用,故其治咸以水为事……起阴以从阳,布阳以化阴,使清者条鬯,浊者自然退听,或从下行,或从外达,是用茯苓之旨,在补不在泄,茯苓之用,在泄不在补矣。”

阴中之阳-麻黄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古人又把麻黄称作青龙。

《别录》:“麻黄疗伤寒,解肌第一药。”

《本草纲目》:“治水肿风肿。”又云:“麻黄乃肺经专药,故治肺病多用之。张仲景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

《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借其轻扬,以宣痹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