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外号都是怎么来的看到最后真要笑死
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过去的医生除了有姓名,有的还有号,有自己取的,也有别人取的。别号,一般就是别人取的号,是根据这个医生的一些特点来取的。今天建木医社和大家分享被誉为“中医活字典”的何绍奇先生写作的一篇小文,里面对医生“外号”的各种来历进行了介绍,有赞誉性的,也有戏谑性的,可以帮助大家涨知识,也能助大家开怀一笑医生的“外号”文/何绍奇 过去的医生,除了姓名之外,有的还有“号”,“号”之外,还有“别号”。名字多是父亲给取的,“号”和“别号”多是医生自己取的。至于“外号”则是病家或后世医家给取的。取义各有不同,大致上以赞誉的成分居多。 以医生的藉贯(或其长期工作的地方)取号的,如称医圣张仲景为“张长沙”,金元四大家河间、东垣、宛丘、丹溪亦均以地名。明代王肯堂,又称“王金坛”,李时珍又称“濒湖”,金坛、濒湖也是地名。人以地名,是非大学问家、大名医莫属的。有夸医生技术好的,如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里的尚老医生,人称“老神仙”;清代四川犍为县名医张本元精于针灸,人称“神针”;医院院长,已故名医陶君仁,人称“陶半仙”。乾隆时福建长乐也有一位“方半仙”。四川广元巿有位苏子秦老医生,人称“苏半夜”,是说找他看病的人半夜就得去排队;明代医家陶节庵精于伤寒,病人吃一付药就好,因此而有“陶一帖”的美誉。有以精于脉诊而著称的,宋代有位医生叫“严三点”(“三点”是指医生诊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有了这个外号,他的名字反而不为人知了。元初江西星子县有位医生刘岳字公秦的,也有“刘三点”之称。以医生专业上的成就取“号”的,如北京的王鹏飞,人称“小儿王”,由成都调到北京王朴诚、王伯岳父子,人称“王小儿”。更多的是以医生善用的药物来取“号”的,金代就有一位善用大黄的“穆大黄”,近代江西吉安名医肖俊逸也叫“肖大黄”。张介宾外称“张熟地”;清代江苏娄县名医方秋崖,人称“方石膏”;近代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亦有“孔石膏”的外号;以善用附子著称的祝味菊先生,人称“祝附子”,云南吴佩衡也有“吴附子”之名。还有常把干姜、附子、肉桂等热药一起用的,成都的陆铸之,人称“陆火神”;“火神派”的创始人则是清代四川卭崃人郑钦安;成都三院有位“蔡麻黄”,成都习俗畏麻黄如虎,看来这位医生是敢用善用麻黄的了。上海名医程门雪则有“程小麦”的外号。 也有用药量大,药味又多,一帖药甚至几斤重,外地慕名来诊者,取了药,得买一两个大编织袋才能提走的,人们就给这个医生取了“某大包”的外号。 也有以医家身体某一特点取名,如今日上海年纪大一点的人,几无不知的“张聋(彭耳)”者;清代江苏丹徒名医王九峰外号也叫“王聋子”。这样的“外号”,似觉有失风雅。 然而最不雅的医家的外号,是清代“名震江淮”的名医孙宗岳的,据《睢宁县志》载:某太守幼子病剧,延宗岳治,岳以手摸之,曰:“无病,思玩物耳。”询乳媪,果有银铃失去数月,寻给玩之,三日,病若失,人遂以“孙一摸”称之。 可收拾矣! 建木医社,一个用心做事的真中医传承平台。贯通天地人,承传真中医。求真务实,止于至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3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生2类感冒药不要乱吃,严重可致肝损伤
- 下一篇文章: 医生2类感冒药不要乱吃,严重可致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