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病宜早,达邪务尽汗吐下三法治疗
王老说:“先君治学,上师仲景,下宗叶薛,对外感论治尤推崇张子和六门三法,主张温病伤寒一炉共治;新感伏邪在于辨证,定名可不拘四时,识证须分治六气”;更主张“攻病宜早,达邪务尽”。 老师承祖业,善用汗、吐、下三法治疗哮喘,疗效卓著,堪称一绝。 1.首重汗法 王老强调风为百病之长,首创“寒乃六淫之首”,更重“肺喜温而恶寒”之论。 他说:哮喘病人体质多系过敏,气道呈高反应性,然在诸多致敏因子中,以对寒冷之过敏为最甚,故治疗哮喘首宜散寒解表,宣肺达邪,切勿寒凉止遏。 他最反对一见咳嗽,便用板蓝根、竹沥、猴枣、蛇胆、川贝之类,认为使寒邪遏伏于里,不能透达,是“舍本逐末,损脏腑之功能,遂固有之生机。即使伤风咳嗽小恙,每致迁延日久,成为慢性咳喘,外感失治、误治易成为内伤痼疾之理即在此。” 王老喜用润肺止咳之品,而对咳喘病人则非其所宜。 他认为即使是秋凉外感,亦宜辛温宣透入手,切勿早用清燥润肺之品,以致留邪贻患。 其临床用药,常麻黄汤、三味辛散药(干姜、细辛、薄荷)、二虫止嗽散(王老自拟方:僵蚕、蝉衣、荆防、陈皮、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甘草)及三子养亲汤(偏寒用自芥子、偏热改用牛蒡子)。 王老说麻黄乃发汗大将,平喘圣药,合二虫有解痉平喘抗过敏之作用。 2.活用吐法 王老认为咳嗽排痰乃是机体固有之防御机能,应顺其生机,因势利导,要用排痰透达之法。 他认为张子和的吐法是祛痰达邪很好的方法。 他说张子和的吐法不仅是狭义的催吐,而是包括了“引涎、漉涎、喷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王老喜用生莱菔子、桔梗、白前等药,视作吐法祛痰药。 他引《本草纲目》李时珍语曰:“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生则吐风痰,熟则消积食”。 桔梗亦有排痰催吐作用,只是力量较弱,桔梗芦头则涌吐风痰之力更强。 白前多用亦令人恶心。 3.善用下法 王老认为,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又与大肠相表里,两者关系极为密切。 大肠责司传导,需依赖肺气之下降而排浊通畅;大肠积滞不通也能影响肺气之肃降。 当肺部有疾患时,调节水液平衡的功能就会失控,表现在咳喘患者出汗特别多,耗损大量体液;哮喘发作时,呼吸道内分泌的痰涎增多,呼吸加快。 此外哮喘患者有不少服用氨茶碱,它的利尿作用,使小便增多,从而使肠中津液减少,而出现大便干结。 且今独生子女大多偏食,蔬菜吃得少,由于纤维素的缺乏而影响肠蠕动,也助长了大便的秘结。大便的秘结会影响肺气的清肃功能,而致哮喘的加剧。 诚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乎阳明太阴”。这是王老善用下法在理论上的依据。 据笔者初步统计,小儿哮喘患者大便干结者约占60%。王老早年喜用桃仁、郁李仁、麻仁、生首乌、生赤芍等涤肠之品,而晚年则善用生军,并认为大黄本身有治喘作用。 如《金匮》之厚朴大黄汤治支饮胸满,己椒苈黄丸治痰饮水走肠间,皆为治喘方;又如《千金要方·咳嗽篇》紫菀汤,五味子汤,这些治咳喘之方皆用大黄,故大黄治喘本是经典之法。 王老认为只要咳喘而痰稠之患者具有:①汗多,大便干;或②舌尖红,口干;或③脉数,大便干,即使患者每日有大便亦可用大黄,不必待便秘才用。 他说大黄有消积、清肠、豁痰、凉血祛风、祛瘀通络等功能,不能把大黄单纯看作泻药。 本文摘自《中华名医特技集成》文章转载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权告知删! 传统文化家人必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8473.html
- 上一篇文章: 风湿骨痛,关节肿痛,麻木,记住这7种中成
- 下一篇文章: 二十位中医名宿的精选代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