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为阳虚,却误作感冒治三个方剂合力扭转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的治疗方法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名医类案》,明代江瓘编辑,为中医医案学的奠基之作,对后世医案的总结与整理有很大影响。 《续名医类案》,又名《名医类案续编》,清代魏之琇(玉璜)辑纂于年。魏氏于重订江瓘《名医类案》后,认为其书尚有不足,于是博取近时医书及史传地志文集之类,续成此编。 介绍一个《续名医类案》所载之医案。本医案用到的方剂有4。第一个方剂因辨证有误用错了。故治病用药,要以脉看证,药依证选,且以病种的变化,又有温阳祛寒、调养气血,补清结合等治疗大法,解决病症的复杂情况。——————朱少湖,冬季夜间忽然头项僵硬不舒,身体微痛,疑是伤寒,连夜用紫苏二大把,生姜十片,浓煎热服,出了一身汗后身体轻巧,自以为痊愈了。到第二日夜间,又觉头项拘紧沉重,于是又用紫苏生姜熬水喝,出了一身汗后,症状不仅没减轻,且身体如石般沉重僵硬,烦躁口干,睡卧不安。天明请一医看诊,说是脉极浮于表浅,跳动频繁,是表证体内有热的脉象。医生说,冬月伤寒,非用麻黄、桂枝不解,而姜苏是轻剂,无法疗此大病。于是打算用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的大青龙汤。结果未获病家同意,且又请一医陆同诊治,陆同诊其脉依然浮于表浅,跳动频繁,但微细如蛛丝,按上去就像摸不到似的。陆同说∶这是阳虚症啊,要用治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的建中汤,与治气阴两虚的生脉饮令脉得气充合用。前面那个医生一听,赶紧反对:邪在表而抢着收敛,还有不死的吗?陆同说∶若用出汗的方法,则误了补,用补的方法,则误了发汗,这原不能两者兼得。于是以建中、生脉合起来治,仍然烦躁,胃中之浊气上逆,嗳气不绝,足部小腿自下而上冷至膝,身不能转。前面那个医生认为这个人快要完了。陆同说∶之前错误发汗两次,所以这次是药轻病重而未见效。于是仍用前方,不过将人参的用量增加了一倍,而附子是人参用量的一半,浓煎后冷服,一会儿,烦躁没有了。数剂,诸症悉除。一个多月后,这个人常常出虚汗不能起,用人参数两,获安稳。本医案所涉方剂:1治风寒感冒初起的简便方:去厨房里找来生姜五片,加紫苏叶30克。水煎服可愈。二味均辛香温通,均可解表散寒,合用外散表寒,内能温中,化痰止咳。本方因辨证有误用错了。2《备急千金要方》建中汤,主治五劳七伤,虚羸不足,面目黧黑,手足疼痛,久立腰疼,起则目眩。组成:生姜白芍干地黄甘草川芎各15克大枣30枚本方生姜大枣补脾胃。白芍养血止痛。川芎活血止痛,且可清头部之风。干地黄补肝肾,舒筋利腰,养血填精。甘草清热化痰健脾,共同养血祛风,补虚止痛。以水毫升浸渍一宿,第二天早晨再以毫升水合煮,取毫升,分三次服。药入四肢百脉似醉状,便是见效了。3本案提及之生脉,是指生脉散,出自金元时期。金元名医李东垣,朱丹溪、张元素之著作均载有本方,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组成:麦门冬1.5克五味子7粒人参1.5克水煎,不论时候服。方以人参大补元气,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敛汗生津,三味补清敛兼具,共同起效。中成药生脉饮正是由此衍生而来。4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一炁丹,主治阳虚时不时易泻,腹痛阳痿,怕冷精神差之症。组成:人参制附子各一样的量,加白蜜炼成如绿豆大的丸剂。每次服1~3克,白开水送下。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制附子补火助阳,两味合用可谓王炸组合,益气温阳,能量强大。而方以人参倍附子量,皆因病家虚,用之大补五脏气。后三方合用,温阳祛寒、祛风通络、调养气血,成了令病家起效的方子。所以本症是因阳虚寒凝阻络而起,而非病家一开始认为的风寒所致,但其之所以第一剂见了效,也和紫苏生姜之温中作用有关。而陆同能肯定病家是因阳虚而起,故不能用大青龙汤继续发汗,源自于他的摸脉功夫啊!他认为:微细如蛛丝,按上去就像摸不到似的,这是极阳虚的表现。您记住了吗?提醒提醒: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10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总觉得喉咙有痰,可能是脾虚1个健脾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