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要煮多久该用多少量
中科白癜风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导读:跟着王付先生学习张仲景使用附子的剂量和煎煮方法。 张仲景用附子设方达39首,其中用生附子煎煮时间没有炮附子长;有34首方用量以“枚”作为计量单位,如干姜附子汤中用附子1枚,笔者推测汉代和如今的1枚附子重量没有显著差别;选用剂型有汤剂,丸剂与散剂等。 试将经方附子煎煮与用量归纳于此,以期对现代临床运用有所帮助。 01煎煮时间一、煎煮生附子 张仲景用生附子有8首方,其用量均为1枚。 如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此3首方均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 茯苓四逆汤“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 而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4首方均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假设煎煮方药耗水一升按5分钟计算(计算时间未必十分准确,但可作为统一计算标准),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的煎煮时间是10分钟,而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煎煮时间则是不到10分钟。 张仲景用生附子主治较为急重的病证,煎煮10分钟可取生附子峻猛之性,达到回阳救急之目的。 二、煎煮炮附子 (1)炮附子1枚有16首方。 如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若“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约15分钟) 芍药甘草附子汤“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约18分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桂枝加附子汤“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约20分钟)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附子粳米汤“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真武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理中丸变丸为汤剂若“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约25分钟) 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小青龙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约35分钟) 竹叶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约38分钟) 张仲景用1枚炮附子,煎煮时间为15~38分钟。 (2)炮附子2枚有3首方。 如甘草附子汤“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约15分钟) 附子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约25分钟) 张仲景用2枚炮附子,煎煮时间为15~25分钟。 (3)炮附子3枚有3首方。 如大黄附子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约15分钟) 桂枝附子汤“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20分钟) 张仲景用3枚炮附子,煎煮时间为15~20分钟。 (4)炮附子3两有1首方。 如黄土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张仲景用3两炮附子,煎煮时间约25分钟。 权衡张仲景用3两炮附子与用2枚炮附子煎煮时间大致相当,亦可旁证用炮附子3两与2枚的量亦基本相同,即10g左右。 张仲景用1枚炮附子煎煮时间最长达38分钟,用3枚炮附子煎煮时间最长为20分钟,用3两炮附子煎煮时间为25分钟,可见张仲景决定炮附子煎煮时间是根据病证表现与病变证机而确立的,并非因量大即煎煮时间长。 用炮附子之所以煎煮时间偏长,是因为取炮附子醇和之性而达到缓缓攻邪且不峻猛之目的。 另有张仲景对附子泻心汤则没有明确指出煎药所耗时间,即“附子,炮,去皮,破,另煮取汁,一枚(5g)。” 02权衡用量一、从“枚”,“个”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经笔者实地考察,验证了附子和杏仁等的重量。附子1枚约5g,大附子1枚约8g。 如四逆汤用附子一枚为5g,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附子二枚为10g。杏仁五十个约10g,如麻杏石甘汤中用杏仁五十个为10g。 以此研究、分析、推测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即6g,干姜一两半即4.5g,生附子一枚即5g)、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两即12g,芍药三两即9g,甘草二两即6g,麻黄二两即6g,生姜五两即15g,白术五两即15g,知母四两即12g,防风四两即12g,附子,炮,二枚即10g)、麻杏石甘汤(麻黄,去节,四两即12g,杏仁,去皮尖,五十个即10g,甘草,炙,二两即6g,石膏,碎,绵裹,半斤即24g)的其他药用量,每1两按3g换算比较合适,而且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二、从病证表现权衡剂量换算 如大黄附子汤是主治寒结证的重要代表方,方中用附子量必须占主导地位,用大黄量则不能超过附子,若大黄量大于附子,其功效必定是以泻热通下为主。 据此推测、权衡,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即9g,附子,炮,三枚即15g,细辛二两即6g)中大黄3两换算为9g,则符合临床治病用量,才能达到温阳散寒通下的治疗目的。 三、从汤剂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权衡附子汤主治证、甘草附子汤主治证,其用附子均是2枚即10g,以此推测附子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即10g,茯苓三两即9g,人参二两即6g,白术四两即12g,芍药三两即9g)、甘草附子汤(甘草,炙二两即包,附子,炮,去皮,破,二枚即10g,白术二两即6g,桂枝,去皮,四两即12g),其他药用量每1两按3g换算,则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又如黄土汤中用附子三两按9g换算,再权衡方中其他用药定量以此换算(甘草三两即9g,干地黄三两即9g,白术三两即9g,附子,炮,三两即9g,阿胶三两即9g,黄芩三两即9g,灶心黄土半斤即24g),以此用药定量则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四、从丸剂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张仲景用附子为丸剂有4首方,除乌梅丸之外,其他3首方用量既可作为丸剂用量又可作为汤剂用量。 如乌头赤石脂丸中蜀椒一两即3g,乌头一分即0.8g,附子,炮,半两即1.5g,干姜一两即3g,赤石脂一两即3g。“蜜丸如桐子大,先服食一丸,日三服。” 亦可将乌头赤石脂丸按原方用量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寒凝引起的心绞痛具有显著疗效。 又如肾气丸中干地黄八两即24g,薯蓣(即山药)四两即12g,山茱萸四两即12g,泽泻三两即9g,茯苓三两即9g,牡丹皮三两即9g,桂枝一两即3g,附子,炮,一两即3g。“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 亦可将肾气丸按原方用量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肾虚引起的腰痛具有良好作用。 复如瓜蒌瞿麦丸中有瓜蒌根二两即6g,茯苓三两即9g,薯蓣三两即9g,附子,炮,一枚即5g,瞿麦一两即3g。“炼蜜丸,梧子大,饮服三丸,日三服。” 亦可将瓜蒌瞿麦丸按原方用量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肾气不化引起的口渴具有显著疗效。 而乌梅丸中乌梅三百枚即g,黄连十六两即48g,细辛六两即18g,干姜十两即30g,当归四两即12g,黄柏六两即18g,桂枝,去皮,六两即18g,人参六两即18g,附子,炮,去皮,六两即18g,蜀椒出汗,四两即12g。“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 亦可将乌梅丸按原方用量减少1/10变汤剂并换算为克(g),用于上热下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具有显著疗效。 可见,将丸剂变汤剂按张仲景用量每1两换算为3g,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 五、从散剂用量权衡剂量换算 (1)内服散剂:有3首方。 如薏苡附子散中薏苡仁十五两即45g,大附子,炮,十枚即80g,“服方寸匕,日三服。” 又如薏苡附子败酱散中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败酱草五分,服用“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 更如四逆散若“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圻”、“服方寸匕,日三服。” 可见,无论是薏苡附子散,还是薏苡附子败酱散,或是四逆散,不管附子在方中用量是多少,但服用附子量应小于“方寸匕”即6~9g,亦即炮附子为散剂服用剂量必定小于汤剂。 (2)外用散剂 如头风摩散中大附子,炮,一枚即8g,盐等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药力行。” 外用附子量亦应小于“方寸匕”。 通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经方附子煎煮与用量,得知生附子煎煮时间没有炮附子长,即生附子煎煮时间短可用于急性病或危重病,而炮附子煎煮时间长可用于内伤杂病或慢性病。 又根据附子用量单位而推测、判断,张仲景设方用量每1两按3g换算比较合适,符合当今临床治病用量,假如每1两按10g或15g或其他量换算,即使有理论依据,亦不符合当今临床治病实际。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经方学用基本功》,王付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6。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11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阴阳升降用药大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