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药的应用秋季感冒虚人感冒
秋季感冒治以轻宣外燥法 外感温燥证多由风热郁蒸,伤津化燥,或风热挟燥邪伤人所致,除见发热,微恶风寒等风热表证外,兼见烦热口干,唇鼻干燥,咳呛咽干,舌红少津,脉数等燥热伤津之症。 治宜轻宣温燥。可用桑叶、淡豆豉轻宣燥热,宣肺透邪,酌加北沙参、玉竹、梨皮等养阴润燥,代表方如桑杏汤。 外感凉燥证多由凉燥束肺,肺气不宣所致,症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治宜轻宣凉燥。可用紫苏叶解肌发表,使凉燥从表而解,合苦杏仁、前胡、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等理肺化痰,代表方如杏苏散。 虚人感冒治以扶正解表法 虚人感冒,多由正虚邪实,不能驱邪外出使表邪留恋不解所致,此时应扶正祛邪,除选用相应的解表药外,须配补虚药同用。 1.气虚外感证多由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寒外束所致,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宜益气解表。可用人参等益气扶正,紫苏叶、葛根疏风解表。若咳嗽可加前胡、桔梗、半夏等化痰止咳,代表方如参苏饮。 2.阳虚外感证多为阳气不足,复感风寒,除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等表证外,兼有形寒肢冷,面白声微,舌淡苔白,脉浮无力等阳虚表现。 治宜助阳解表。可用麻黄、细辛、附子等以补火助阳,散寒解表。代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再造散。 3.阴虚外感证多由素体阴虚内热,复感外邪所致,除见寒热头痛等表证外,兼见干咳少痰,手足心热,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之症。 治宜滋阴解表。可用玉竹、白薇等滋阴益液以资汗源,合葱白、淡豆豉、薄荷、桔梗等同用,以解表宣肺,止咳利咽,代表方如加减葳蕤汤。 4.血虚外感证多因素体血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所致。症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面色不华,唇甲色淡,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等。 治宜养血解表。可用地黄、麦冬等养血益阴,合葱白、淡豆豉、葛根、生姜等发表以解外邪,代表方如葱白七味饮。 5.产后外感证多因妇人产后气血虚弱,卫阳不固,风寒乘虚而入所致。症见产后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咳嗽流涕,苔薄白,脉浮等。 治宜养血祛风。可用荆芥、防风、紫苏叶以疏风散寒,川芎、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补血调血。 根据证型,选择解表药配补虚药组方。 黄芪:性味甘温,以补脾肺之气见长,又有外达之性,能固表止汗。多用于气虚不固,自汗易感者,常配伍白术、防风。 白术:长于补气健脾以培土生金,用于气虚自汗易感者。 附子:峻补元阳,益火消阴,温散寒邪,适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者。 玉竹:滋养肺胃之阴,滋而不腻,无恋邪之弊,宜于阴虚之体感受外邪,邪从热化者。 生地黄:养阴津,退虚热,宜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后外感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11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请记住,以下这些药,不能同时服用
- 下一篇文章: 诗词与中医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