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背后是肺寒,一个中成药,帮扫肺中的
这两天,咳嗽的人是越来越多了,你去细细一打听,会听到一个久违的名字。 没错,百日咳! 百日咳之所以吓人,是因为它太容易传染了,用一传十,十传百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小到婴幼儿,大到我们成年人都是易感人群。 百日咳的人群一验血,就会发现白细胞异常的升高,所以,西医将之归结为细菌感染,而用的药也十分的峻猛,大都会用到复方磺胺甲恶唑,简称SMZ。 这个药容易引发过敏不说,它的副作用也是不小,长期服用容易造成肝肾功能的损伤。 这个时候,难免有人会把目光投向中医药。 有一个中成药,叫作鹭鸶咯丸,正是治疗百日咳的不二首选。 鹭鸶咯丸,可能有人会觉得光看这个名字就好奇怪。你去看,百日咳发作的时候,因时常会有“喀喀喀……口欧……喀喀喀……口欧……”的回声,就好像是鹭鸶叫一样,所以,百日咳又被称为“鹭鸶咳”。鹭鸶咯丸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鹭鸶咯丸:麻黄、苦杏仁、石膏、甘草、细辛、炒紫苏子、炒介子、牛蒡子、瓜蒌皮、射干、青黛、蛤壳、栀子、人工牛黄、天花粉。 我们知道,百日咳往往高发于冬春之季,眼下,虽是已然入春,但乍暖还寒,春寒料峭!春风之中,依旧夹杂着冬日里的一丝丝寒意,稍稍不留神,寒邪入体,径直奔向我们的肺经。 寒邪有收引之效,而肺主皮毛,是故,寒邪盘踞在肺经,就容易闭合我们的毛孔,使得肺宣发浊气,肃降清气的功效大受影响。 因此,宣肺,可以说是治疗百日咳的第一步。 我们再把时间拉回到两千多年前的东汉,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了一张简明扼要的方子——麻杏甘石汤,即麻黄、苦杏仁、甘草、石膏。 麻黄,因其味麻色黄,故而得名。 中医认为,辛辣的药材往往具有行散的特性。而这恰恰与风邪善于走窜的特性极为相似。于是乎,想要追赶上风邪的速度,就务必药用上辛辣的药材疏散风邪。 加上麻黄的性子是温和的,所以,麻黄在祛风之余,又有温中散寒之效,把风寒之邪驱赶出我们的体内,肺经没有了风寒的束缚,其宣发肃降的功效自然也就恢复如常了。 苦杏仁,你光看这个名字也就知道这一味苦味的药材了,苦能肃降,是故,苦杏仁放在这里是降肺气的。 我们说,之所以容易咳嗽,是因为肺气上逆,所以,才会止不住地想咳,苦杏仁把肺气往下沉降,咳嗽的症状也随之改善了。 石膏是一味大寒的药材,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即是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为何这里还要用寒药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肺气不宣,郁积日久,滋生内热,所以,才会有人有发烧的症状。而这里用上一味石膏,正是用来清解里热的。 考虑到石膏太过于寒凉,难免会损及脾胃的正气,所以,又加用了一味甘草,来保护脾胃正气。 而我们今天所讲的鹭鸶咯丸正是在麻杏甘石的基础上而设立的。 只不过百日咳来势汹汹,单用四味药恐难以完全将病邪驱逐殆尽。 于是,这里又用上了细辛、紫苏子、介子、牛蒡子四味辛香的药材一同宣发肺气。 同时,紫苏子、介子、瓜蒌皮、蛤壳又兼具化痰的功效。 值得一提的是,紫苏子、介子主入肺经,善清肺经里的痰浊,瓜蒌皮、蛤壳主入脾经,而长于清脾经里的痰。中医认为,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脾肺里的痰浊没有了,咳嗽的症状才算是真正的好转。 射干、青黛、蛤壳、栀子、人工牛黄都是寒凉的药材。放在这里,恰能助石膏清灭体内的郁火,郁火没有了,灼伤津液的源头不符存在了,痰浊也就没有了化生的来路。 同时,射干又是清利咽喉的要药,你去看,好多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咳痰的方子里都会看到射干的影子。 最后,用上了一味天花粉。 我们讲,痰浊是从津液炼化而来,而身体内既然已经滋生了痰浊,那么津液必然是遭到了损耗。 天花粉主入肺经,功善滋阴润肺,它就像是一股清流一样,润泽我们的肺脏,把亏损的津液补足。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13096.html
- 上一篇文章: 国医大师王庆国麻黄细辛附子汤,温阳通阳
- 下一篇文章: 哮喘的中医治疗急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