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经的实质是什么此文揭开了疾病的奥秘上
《医源》云:“天地之道,阴阳而已矣;阴阳之理,升降而已矣。” 所以说,三阴三阳是阴阳学说的精髓,阴阳之气升降出入是《伤寒论》六经病证的灵魂。中医基于阴阳气化思维,以阴阳演化去认知人与自然,升降变化是其运动的根本形式。 《伤寒论》“理无不该,法无不备。”仲景探求阴阳气化之理,从阴阳气化角度阐述疾病演变诊治,为理法方药的典范。但对于六经的实质,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基于阴阳气化的思维,以六经之气升降气机为角度才能阐释六经。六经病的实质就是阴阳气化、气机升降。 《难经·八难》言“气者,人之根本也。”中医崇尚“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准则。“天人一气,共此阴阳而已。”阳阳之气维持“中和”,万物生化不息。中医以调和“阴阳”为治病大法。 人体本为一元气,通过升降气化制约成五脏之气,左升生肝气,浮上成心气,右降化肺气,沉藏为肾气,中央归运土之气,为维系四脏升降之枢。《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说:“五脏有五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也。” 三焦主持一身诸气,为元气运行全身之通道,是人体元气升降的场所。元气升降表现上中下各部气化活动,包括上焦(心肺)、中焦(肝脾胃)、下焦(肾命门)等生理功能。 故仲景六经还是一经,人身五脏、三焦之气还是一气,万病总不离于阴阳。元气升降形成四时五方位的动态时空观,制化生成六经、脏腑、三焦等不同之气。总而言之,六经之生理及病理,全无偏倚于阳气,乃为元气升降变化之所成就。 升降失常与三阳病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证为邪气盛郁阻升降之机;虚证为精气不足,阴阳气化不力,升降之气制化乏源。三阳病为阴阳正气足旺,升降之气因邪阻郁滞,气郁滞化热,多表现实热证。病在三阳,首要祛除邪阻复畅升降,流通人体元气。《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证》言:“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根据“欲解时”天人时空观,三阳之气从泰卦至剥卦,升极而降。少阳病“从寅至辰上”(3时~9时),从泰到夬卦,阳气上升发于外;太阳病“从巳至未上”(9时~15时),从乾到遁卦,阳气旺盛于外;阳明病“从申至戌上”(15时~21时),从否到剥卦,阳气升已而敛降。 三阳之气为升浮之时态,处上之相位,少阳之气升浮为太阳之气,太阳之气则为隆盛外上之位时,至阳明之气升浮极而始降下,位于身之中上外。三阳之气对应胆胃、大小肠、膀胱、三焦等六腑生理功能,表现以升发、通顺为用。三阳之气为用,正气尚旺盛,若外邪侵袭,不易损及阳气。邪盛阻遏气机,多表现为外寒内热的实证,治用祛实邪以复升降之气。 太阳病之升降太阳之气,阳气浮盛外上。《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风寒邪气束缚太阳升浮之气,出现外寒内热证候。治以麻黄、桂枝辛温升散,宣外祛寒为法。因正气禀赋与机体损伤之别,感触邪实轻重有异,升散力度强弱不一。 如机体正气未虚,邪实闭塞卫外阳气,遏阻外达之气,气阻郁热不发,表现为麻黄汤证和大、小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方中麻黄六两,是麻黄汤中麻黄2倍,峻补升散宣发之力。石膏辛散郁热,大寒清降里热,热除烦躁止。小青龙汤为外寒内饮,郁热不甚,加细辛、干姜辛温化水饮,半夏、芍药、五味子宣降肺气。 现代人调摄失当,寒着单薄,风寒易侵袭郁闭,证见恶风寒、发热、咳嗽、咳喘、咽痛痒等风寒感冒、肺病等均可参证使用。 如正气损伤轻浅,阳气弱不甚,卫阳外固不密则为桂枝汤证。桂枝辛甘化阳,甘温助阳气升生,白芍酸寒敛降收营阴。后世谓桂枝汤内调脾胃阴阳,外和营卫气血,谓“调理阴阳之圣方”。火神派归纳为“桂枝法”,调理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畅。对内伤杂病,桂枝汤加减调和阴阳气血,多有奇效。 病变程度介于两者之间,则为麻黄汤合桂枝汤类证,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和桂枝二越婢一汤。现多用于轻型风寒感冒和支气管炎,荨麻疹、风疹等皮肤病属表寒闭阻、里热不甚的“汗法”证治。 少阳病之升降少阳顺接厥阴之气,谓升发阳气的枢机,疏泄全身气机。少阳“相火以位”,阳气藏而始升发,权掌相火位势。相火用权得当,升降其位则不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若阳离其位,脏腑阴阳失衡,易感不正邪气。少阳施令得当,三焦运行通畅,阴阳升降得以水火既济。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少阳感受寒邪,胆火易化生内郁热证。少阳伤寒邪气,致邪阻枢机不利,三焦郁热内蕴,表现少阳伤寒证,则为小柴胡汤类证治。如少阳受邪郁滞,相火气机失常,水火病变累及三焦上下心胸、肺、脾胃、膀胱等,发而小柴胡汤之“或然证”。 少阳居表里之间,外则合太阳,少阳太阳并病,治以和解发表如柴胡桂枝汤;内则合阳明,少阳阳明并病,治和解清气攻下,如柴胡白虎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寒邪外郁少阳,三焦气化失常,水饮邪气阻困脾阳,则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为少阳阳气内郁不达外,邪热内盛充斥三焦内外,内扰心胸而设。临证见少阳半表半里,虚实寒热之证;或肝胆疾患,疏泄气机不畅,三焦气化失常等随证加减。 阳明病之升降阳气者始升复降,升已终降。阳明阳升之极,阳热旺盛始通降。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阳明之上,燥气治之”。阳明燥金,聚合阳气以收藏,阳气始降潜于下。阳明控降气浮之过,阳气降不迁位,则太阳病易传化为阳明,寒闭郁化热。病变部位涉及上中焦肺与胃之间,包括心胸范围之病变。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20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阳明主里,热郁向外越则“浮”,寒邪敛闭阳气为“紧”。内热外寒正邪相持内外,借“欲解时”则发“潮热,发作有时”。概括阐述了阳明病机。 具体而言,阳明合降失畅,郁热病初,轻热在上则栀子豉汤类证,再则为无形热盛白虎汤类证,而后病位偏下,热甚蒸液形成燥屎阻结,导致承气汤类证。所谓“承气”为承顺阳明合降之气。《伤寒论条辨·卷之四》言:“承上以待下,推陈以致新。” 《伤寒论》根据天人相应原则,人得天气之助,正气来复助升降归位,因势利导,则病邪可能得解,六经皆有“欲解时”。“欲解时”为人之正气借助自然四时之气顺而扶之,病证可能得到缓解之时。运用“欲解时”可推演阴阳消长变化,通过升降气机可阐述六经之升降气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13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关注大疫出良药,三药三方有奇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