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解方剂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汤 〖组成〗 麻黄7.5克(去节)升麻3.5克当归3.5克知母2.5克黄芩2.5克萎蕤(一作菖蒲)3克芍药2克天门冬2克(去心)桂枝2克(去皮)茯苓2克甘草2克(炙)石膏3克(碎,绵裹)白术2克干姜2克 〖用法〗 用水2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入余药,煮取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每次相隔约1~2小时。汗出愈。 〖功用〗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释义,原文 1、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 症状详解多数现代学者认为麻黄升麻汤证存在上热下寒的病机特点。 辛小红等认为误下后阴阳两伤,上有实热证,下有虚寒证,治寒则遗其热,治热则碍于寒,补虚则助其实,泻实则碍其虚,故谓难治,必须复方治疗才能有效。熊学军等认为麻黄升麻汤除了清上温下以外,其中的当归、桂枝、白术、附子相配伍还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刘渡舟说:麻黄升麻汤证是“上热下寒、虚实并见的复杂证候”。 麻黄升麻汤证确实存在着上热下寒的证候,然而能够治疗上热下寒证的方剂有很多,诸如乌梅丸、黄连汤等。仅仅停留在上热下寒这样的泛泛之谈,难以准确指导麻黄升麻汤在临床的应用。 六经辨证 不论伤寒温病,外感病初期是外邪侵犯体表。若正虚不能抗邪,邪气侵犯初步由表及里。伤寒则由太阳表寒,可能入里化热,形成阳明病或少阳病,或是直中阴经,形成太阴病、少阴病,或由化热的阳明病、少阳病迁延不愈,逐步演化成虚寒的太阴病、少阴病。 因为厥阴病的性质为寒热错杂,而麻黄升麻汤亦为寒热并用之方,所以总归属就为厥阴病,这与仲景将其置于厥阴病篇下亦吻合。 叶天士《温热论》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次,温邪可传变到营血,如“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营分受热,则血液受劫”;或者留在气分但逐渐入里,或入少阳“再论气病有不传血分而邪留三焦,如伤寒中少阳病也”,或入阳明“再论三焦不得从外解,必致成里结,里结于何?在阳明胃与肠也”;最终可能形成少阴寒证,“若舌黑而滑者,水来克火,为阴症,当温之”。由此可知,不论伤寒温病,前期传变都有阳明、少阳的热证,若疾病不愈,迁延到后期,则会出现阴经的寒证。麻黄升麻汤证即是由热化寒的中间阶段,即存在肺系留恋的痰热瘀邪,如喉咽不利、唾脓血,又已经出现了阴经寒证,如手足厥逆、泄利不止、下部脉不至。这是疾病后期,寒热错杂,余邪未尽,阳气已伤的阶段。这样的病机特点广泛存在于重症患者或者是久病不愈的患者当中。 麻黄、桂枝散太阳之邪;升麻、黄芩、知母、石膏清阳明之热;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温太阴之寒;当归、天冬、葳蕤、芍药补已损之阴血。 五运六气病机解 从麻黄升麻汤用药来看,上热下寒的基础上,还应该明确提出气血阴阳的虚实问题,所以其病机应该是上有肺实热兼阴血虚,下有脾虚寒兼水饮盛。 麻黄升麻汤证的发病经过应当是,起初痰热瘀阻肺的肺萎肺痈病,具备咳吐脓血的症状,之后迁延不愈,痰热瘀伤气阴,或因治疗失当,或因素体阳虚,导致后期出现脾肾虚寒,即泄泻、手足厥冷、下部脉不至,但肺部痰热瘀尚在,余邪未尽,因此遗留咽喉不利、唾脓血但寸脉沉而迟。 肺有实热者,以黄芩、石膏、知母清泄肺热;麻黄、桂枝、升麻升散郁热;兼以当归、天冬、葳蕤、芍药补肺阴;苦寒清热和辛温发散之药清而不燥。脾有虚寒者,以干姜、白术、茯苓、炙甘草温脾散寒,利水化饮,有温有利,则泄可除。 五运六气药物解 麻黄升麻汤药物组成主要是“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知母、黄芩、葳蕤各十八铢,石膏、白术、干姜、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各六铢”。 麻黄、升麻、桂枝作为祛风药,并不是单纯解表,在此处亦升散郁气,东垣的升阳散火汤、补中益气汤都借鉴此方思路而来方中麻黄、升麻、桂枝配合白术,就可鼓舞气血、益气养正,这和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配防风鼓舞气血,拖邪外出道理相同。此外,方中用了大量的滋养阴血药,难免不有碍滞之嫌,以风药壮气,气行则血行,补不碍邪,正气自安。 升麻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仅出现在麻黄升麻汤证和阴阳毒两处。这三种病证都存在喉部热毒的病机,如麻黄升麻汤中的“喉咽不利,唾脓血”,阳毒中的“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中的“咽喉痛”。《本经》中说升麻“主解百毒……风肿诸毒,喉痛口疮”。可见升麻在经方中是用来清解喉部热毒入血络的病证,从而说明麻黄升麻汤证存在喉部热毒的病机。 方中用药寒热并施,寒者,以清阳明燥金之热;热者,以温太阴脾之寒。寒热错杂,并非是真寒假热,格阳亡阳之证,因为方中并无附子、蜀椒、吴茱萸这种大辛大热之品,亦无山茱萸、龙骨、牡蛎这种敛阳潜阳之品,况且仲景先师明确说道其病难治,非为不治。 若然属于真阳外越,真寒假热之证,仲景为何不重投四逆汤、白通汤类,怎么会重新制定一剂量这么小的方剂,而且还用了升散阳气之药,岂不怕阳气绝乎?仲景之高明,绝无不虑之思。 参考文献:[1]陈劲舟,齐文升.麻黄升麻汤的文献研究及新思考[J].江苏中医药,,50(05):75-77. 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6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 下一篇文章: 张家口缴获麻黄素20公斤冰毒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