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散寒之古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附子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它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 中医认为,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入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之功。本品味甘大热,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是一味温里回阳,散寒止痛要药。 《本草纲目》言其“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珍珠囊》言其“温暖脾胃,除脾湿肾寒,补下焦之阳虚”。 临床观察发现,附子上通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一般认为,煮粥服食,以脉微细无力或沉迟,舌苔薄白而舌质淡胖,口不渴,肢冷畏寒,大便稀溏者最为适宜。 附子可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即甘草附子汤。 用于治疗阳虚兼外感风寒者,与麻黄、细辛同用,即麻黄附子细辛汤,本方不仅能够温阳散寒,其止痛之功也比较显著。 今天我们就详细说一说温经散寒之古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但欲寐,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主之”。清代名医黄元御在《黄元御伤寒解》一书中说:少阴水脏,其脉自沉,乃始得病时,反发热而脉沉者,是已传肾脏,而犹带表寒。内有少阴,则宜温里,外有太阳,则宜发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散太阳之外寒,附子温少阴之内寒,细辛降阴邪之冲逆也。 李时珍说:脉见诸沉,必定有水。古今大家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研究的都比较精深。普遍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对心肾阳虚,复感寒邪的病症比较特效。 中医认为治病得给病邪以出路,那么麻黄附子细辛汤如何在心肾阳虚复感寒邪时给寒邪以出路呢? 方中麻黄辛温解表,可以发汗利水,打开玄府(汗毛孔)让寒邪从汗和小便中排出。这是因为麻黄含麻黄素具有强心作用,强心后增加心脏排血量间接增加肾脏滤过作用,从而尿量增加;附子回阳救逆,补阳益火(阳虚证)散寒祛湿止痛;细辛辛温,可以治疗咳嗽气喘,头痛,四肢痛,通利人体多个窍道等多种作用,可以促进寒邪排出。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仅三味,配伍精当,麻黄主外,附子主中,细辛主里,对于心肾阳虚复感寒邪的病症如艳阳高照,寒邪消失无踪。 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天然心脏起搏器,用于心动过缓;有中医伟哥之称(壮实人用)。黄教授还给出了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法:精神病合温胆汤;月经不调水肿合当归芍药散;腰部沉重、干姜舌合甘姜苓术汤;其人消瘦合大枣甘草;食欲不好合桂枝甘姜;浮肿贫血加黄芪;大便溏泄加白术茯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6092.html
- 上一篇文章: 皮肤结节阴疽寒痹
- 下一篇文章: 夏天这碱性食物要多吃,4元钱一斤,酸甜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