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第四十五节麻
民间中医唐医易先生伤寒论讲稿第四十五节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麻黄二两?6细辛二两?6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3水煎服。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本方是攻表发汗、温经扶阳、散寒之补散兼施剂。仲圣用于治疗发热而又脉沉的感寒证,以附子扶阳,细辛通阳,麻黄解表。少阴病为阳气虚寒证,本不应当发热,若初起而反发热,是兼有表证,故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阳解表。用仲师原方加减还能治疗的各种疾病。(包括自己心得和各家医案)1、阳虚感冒当外感寒邪后,恶寒、体痛、骨节疼痛、头项强痛、咳嗽或喘等表证具备,唯不发热,脉迟缓者。用本方去麻黄加白术、炙甘草治之可愈。2、痛痹这里是指痛痹属阳虚者。体素阳虚,复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滞于脉络,证见肢体疼痛、手足不温、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甚、春夏好转、秋冬增剧、脉沉迟等一派阴寒者,可用本方治之。 ***注***外感表证大多数以发热恶寒为主证。恶寒是风寒侵于体表,阳气不能及时达表抗邪,发热是阳气抗邪,邪正交争的表现。有部分患者,当外感寒邪之后,恶寒、体痛、骨节疼痛、头项强痛、咳嗽或喘等表证具备,唯独不会发热,但见脉迟缓。此为阳虚无力抵抗外邪,属阳虚里寒证,即《伤寒论》说;“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时若仅用解表之法,不仅无效,还可能有使病邪羁留不去之弊,采取温阳、扶正、散寒的补散兼施手法,才可获痊愈。***案例***林XX,女、年11月11日生。年10月8日星期五,主诉;外感3天,初起时喷嚏流鼻水,口苦口干,咳嗽,有痰色黄。大便正常,小便频短少。舌色正常,有齿痕,苔白厚腻。右脉沉紧,左脉沉细紧,至数平。熟附子10细辛3白术10炙甘草3三剂***前药后感冒以及其他症状痊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7019.html
- 上一篇文章: 疑是非瘟该用什么消毒最好该怎样有效的消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