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伤寒类证——湿痹

=====================================

第一百零五方——桂枝附子汤

湿病八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即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而分两不同。)

桂枝四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炮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于桂枝附子汤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余依前法。)

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附子三枚,炮白术四两

(黄师原著无此句,后加一句)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湿为风郁,两相抟结,营卫寒滞,故身体烦痛,不能转侧。脉法:风则浮虚,脉浮虚而涩者,血分之虚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和中而解表,附子暖血而去寒也。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则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去桂枝之疏木,加白术以燥己土也。

1伤寒八九日,外感伤寒,营郁之风与里湿相抟,则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身体烦痛者,此是湿痹。湿痹身重而烦痛,所以不能自转侧也,转则身烦疼。(本条提纲风湿相抟,也可以理解为寒湿相抟)

不呕不渴者,是排除伤寒表实证。不呕者,排除表实肺胃之上逆(麻黄汤证);不渴者,是排除卫热之肺燥也(麻黄石膏证)。浮为太阳之脉,有风寒之别,排除表闭之寒,就是营郁之风。脉浮虚而涩者,浮为营郁之风,虚涩者,血分之寒也。桂枝附子汤,桂枝通经解肌,解表寒而和中气,附子扶阳,暖血而去寒。温里解表,窍开汗出,则风湿之俱去。

若其人大便硬,而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此条就按黄师的注解学就行,是木达而疏泄之令行,湿不在下而在中,我也解不上来。但也有另一个辨证方法,来使用去桂枝加白术汤。湿病一,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桂枝附子汤,就是利小便之方。反转一下,其人”反“大便硬,而小便自利者,就是桂枝加白术汤的辨证依据。

重申一下,本条提纲,湿痹的大便硬而小便利者,就是对比,湿痹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证,是辨证之义。不是什么大便坚硬,小便频数为亡津。

3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单说一下这个身体疼痛证与身体烦痛证。伤寒表实,筋脉束迫,会身体痛疼,此是伤寒。而身体“烦”痛者,是不能自转侧,此是湿盛身重痹痛之义。再说一下不能自转侧者,不是不能动或不能翻身转身或自由活动,是一动则身体疼痛之义,所以提纲言“烦”痛。湿痹者,湿气黏着而去,经脉郁阻而痛痹。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翻译成白话,就是因为身体风湿痹着疼痛,而不能翻转身体,或自由活动,因为湿阻痹着,疼无止时,故称之为“烦痛”。

1太阳风湿——范中林医案

杨某某,女,60岁。四川省温江县永宁乡,农民。既往有风湿痛史。年8月初,身觉不适,畏寒,头昏,身痛。某日正弯腰时,忽感腰部剧烈疼痛,不能伸直,头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邀范老诊治,按太阳证风湿论治,十余日痊愈。

诊治:腰痛如割,不能转侧,身觉阵阵畏寒发热,手脚麻木。面色青暗,唇乌,舌质微红,苔白滑腻,触双手背微凉,脉浮虚。此为太阳证,风湿相搏,卫阳已虚。法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以桂枝附子汤主之。处方:桂枝15克,制附片60克(久煎,一个半小时),生姜30克,炙甘草10克,红枣30克。四剂。

上方连服四剂后,诸证悉减。再服四剂,基本痊愈。从此行走、劳动如常。年6月追访,患者谈及五年前病愈以后,未再复发。

按语:《伤寒论》指出:“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本例诸证与上条基本吻合,故按原方投之,仅药量斟酌变化。加重桂枝,发散在表之风寒,通阳化气;配以生姜,使风邪从皮毛而出;加重附子,温经逐寒止痛,助肾阳,而立卫阳之基;佐以草、枣,益中州、和营卫,则三气除而搏自解。《三家医案》《经方治痹》《经方首》

论:本条是典型医案。脉浮虚者,血分之寒也。畏寒,头昏,身痛者,此为太阳外感证,腰不能伸直,不敢转侧者,此为湿痹之证。桂枝附子汤,桂枝解外寒而和内寒,附子温血寒,以治内外之伤寒。

伤寒变痹

张某,3岁,任县长,住广东五华城北门外。素因多湿,偶感风寒,发热恶寒,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脉浮大而紧,风为阳邪,故脉浮大主病进,紧主寒凝。脉症合参,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以桂枝附子汤治之:桂枝1克,附子4.5克,甘草6克,大枣6枚,生姜9克,水煎服。三服后举动如常,继服平调之剂痊愈。(《全国各医验案类编》)《经方研习》

论:本气之阳虚阴盛,则水寒而土湿,湿为内邪,不为外邪。外邪者,只有寒也。湿盛而伤外寒,则见发热恶寒之表证,又见一身手足尽痛,不能自转侧之湿痹之证。

脉浮大而紧者,浮则为风,大则为虚,紧则为内外之寒。浮大者,是风则浮虚之义,浮虚为大之义,紧为内外之寒。脉浮四: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太阳七十四: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本案浮大,就是内虚之义。桂枝解外伤之寒,附子温内伤之寒,阳回湿退,湿痹自解。

3太少两感——尚友堂医案

熊友赖玉,咳嗽发热,头背手足恶寒,诊得六脉沉弱,伤寒书云:少阴脉沉反发热,麻黄附子细辛汤。今因气虚脉弱,故不用麻黄、细辛,而用桂枝附子汤二剂而愈。

(《尚友堂医案》卷下)医案解要:太少两感病治疗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经发汗。而此案因气虚脉弱,不用麻黄、细辛是恐发汗更伤正气,故改用桂枝附子汤解太阳之表,温少阴之阳,祛邪扶正,二剂而愈。可见,学《伤寒论》,治六经病,用仲景方,灵活掌握,变通化裁的重要意义。《经方名医验案》

论:附子桂枝汤,代替了麻黄附子细辛汤,也是双解表里之寒。桂枝辛温,是通经解肌,麻黄是发汗,泄卫气之内热。麻黄与桂枝的解,是各有功能,尽量不要替代,看下条医案则知。

4夹阴伤寒——尚友堂医案

查嵩先生同乡张某,年16岁,暮春感冒。恶寒发热,手足厥冷,左手三部脉浮而弱,右手三部脉迟而弱。余曰:“此伤寒而兼夹阴也”,以桂枝附子汤煎成热服,温复取汗。病者服药后,身稍烦躁,即揭去衣被,次日又迎余诊服,仍浮弱。余曰:“天地郁蒸而雨作,人身内烦而汗作,气机之动也。今四肢阳回外入之也,驱向皮毛,不令汗出,营卫何由得和?风寒何时而解?”用前药再进,透汗而愈。天下有服药不合法,服药不忌口,宜多而少,宜少而多,反归咎于方不对症者,往往类是。(《尚友堂医案》卷下)《经方名医验案》

论:左三部脉浮而弱,此为风虚血寒,右三部脉迟而弱,此为阴盛内寒。附子温里,桂枝辛温解肌,风寒相争,则身烦躁发热。此应覆被取汗,或喝粥助汗,或加点开皮毛的麻黄,只要一出汗就好了。桂枝本为通经解肌之药,区别麻黄发表寒而汗出,无汗则经阳内郁,必见烦燥。太阳二十一: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麻黄汤主之。太阳二十三:太阳中风,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阳明四十一: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燥,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5伤风误治痉厥——谢映庐医案

熊继先乃郎半岁,肌肤娇嫩,笑舞爱人,继先常与余言喜。余曰:凡娇嫩之物,最忌风霜,当预防之。继因见其易于抚养,乃私议余言之非。一日患伤风小恙,鼻塞咳嗽,医以二陈苏防之属,因而得汗,即至嗽声不出,气急神扬,尚以不嗽为效。盖不知外感以有嗽为轻,以无嗽为重,又误进苏子、枳壳之属。下咽未久,忽然目珠上瞪。四肢抽掣,又误进镇惊丸,诸医见其小水短少,更以疏风之药,加入淡渗之品,继因见病急未服,急迫之顷,先自谢罪,恳余治之。遂疏桂枝附子汤与服,尔时变证愈出,忙煎灌之。一剂而风痉自止,再剂而诸恙悉痊。嗟嗟,药只一方二剂,而成功旦夕,原有自耳,此分经用药之妙也。(《得心集医案·

痉厥门·太阳伤风》卷六)《名医经方验案》

论:本案鼻塞咳嗽,此是外感表闭,肺气之上逆,应用麻黄汤,麻黄开皮毛孔窍,以泄内闭之卫热,桂枝解表,杏仁泄肺气。用了二陈紫苏防风,虽有汗出,但表寒仍未解,所以仍有气急,后又发痉厥。只是此痉厥,用桂枝附子汤,看懂桂枝,却看不懂附子之义。附子无害,应是救逆镇惊丸之误,或痉厥已成内寒,亡阳之病机。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1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