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同源本一家浙江日报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m/-12-:57 浙江新闻客户端 周朝进中医基本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先民在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和指导下,在华夏这一特定的自然地理、文化、社会和历史环境中,通过长期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实践和经验积累,逐步形成独特的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周秦两汉时期,奠定中医学体系的三大著作:《黄帝内经》创建了中医基础医学体系,《神农本草经》创建了中医药学体系,《伤寒杂病论》创建了中医临床医学体系。两千多年以来,全部中医学都是在这三大体系指导下不断发展成熟,时至今日,仍然少有超越与突破。这三大经典著作,虽说是假托泰古三皇,但与三皇和黄老道家思想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先说黄帝。黄帝(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黄帝内经》,既是中医基础医学体系奠基著作,也是道家经典。是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周秦之际,黄帝之道与术士相合,与医药关系更趋密切,研读《黄帝内经》,可知这些篇章是那时的产物。如《素间·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四气调神论》:“被发缓行,以使志生”“使志无怒”,《素问·生气通天论》:“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等等。《易经》原是上古卜筮的学术,到了商、周之际,经过周文王的整理,周公的著述,孔子的发扬,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推崇为“群经之首”。因为《易经》最古老,自然它的思想散为诸子百家学术思想,起到了源泉的作用,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作为传统哲学主干的《易经》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确立起着主导的地位。它的观物取象的概念,把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抽象概括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把物质世界的五种相互联系的运动概括五行范畴;它的万物交感既济的观念,阐明阴阳五行的相互对立和消长、制约和统一关系;它发展变化的观念,说明事物能够相互转化的关系等等。此外,道家哲学思想的很多范畴,诸如元气论,天人相应学说,形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说、运气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再说《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既是创立了中医中药学体系,也是道家长生的经典。《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也未载。《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陕西宝鸡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神农(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即炎帝,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又称神农氏,汉族神话人物,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在战国以后。《神农本草经》的原始雏形产生于神农时代,处于考古学上的仰韶文化时代。《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上古未有文字,靠师承传授,口传心记,薪火续焰,代代相传,而且是当时未在社会上流传的绝学。《神农本草经》虽系方士所撰,假托上古神农氏,将民间经验之药,收集编述,分为上中下三品,但也实有其事。《神农本草经》显示了神农时代对本草的认识和用药经验。《本经·序录》中即言:“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需判别药性来使用,如百合、当归、龙眼、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全书共计收录了种药物,正好与一年日相合,这来源于道家术数思想,“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其分类工作,这被称为“三品分类法”。分类的依据主要是药物的性能功效。以应“天地人”三才。神农氏是洪荒时代的特殊智者,有现代人无法理解的辨别能力,然而现代基因研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神农尝百草的真实性。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实验室负责人李辉等人发现,中国人体内有一种苦味基因,称为TAS2R16,它能辨识出哪些苦味的植物是有毒的。而苦味基因也正是中国先民一代又一代人在尝百草的过程中生存下来并遗传下去。三说《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约公元~年—约公元~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玑(机),《后汉书》《三国志》均无传。据《伤寒论》“自序”自署长沙守,考之史书,当时长沙守史无仲景其人。《名医别录》说他,“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汉书·艺文志》中也未见《伤寒杂病论》。《汉书·艺文志》经方家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道家中有《伊尹》五十一篇。《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晋代分为伤寒和杂病二部分,杂病即今《金匱要略》。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材,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为数十卷。”六朝时梁代陶弘景《辅行诀》说:“汉晋已还,诸名医辈,张玑、卫汛、华佗、吴普、皇甫玄宴、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又说:“外感天行之病,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昔南阳张玑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可知《伤寒杂病论》的起源和演变,自上古的《神农本草经》,经汤相伊尹演绎而成《汤液经法》,汉·张仲景论广伊尹《汤液经》,而成《伤寒杂病论》。敦煌医卷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被发现,证实了其传不讹。汉代张仲景不属道家。陶弘景《辅行诀》说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但以某药名之,亦推主为识文义耳。今书中尚存有青龙、白虎之名者,疑其后又为他人改回。“避道家之名”可反证张非道家。综上所述,我们称之为奠定中医学体系的三大经典著作,都与道家思想文化同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13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千古名方五积散,助你抵抗湿毒寒毒血毒
- 下一篇文章: 医生请少服用这8类中药,或已列入伤肝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