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不传之秘药相同,量不同,效果不
中医的博大精深,不仅在于几千年的理论积淀,很多细微之处,都暗藏玄机奥秘。比如中药的用量,都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而关于中药的用量,也确实是一个很费脑筋的问题。中药剂量的把握,其中的门道也很深,到底要如何把握? 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何慢之有? 当归功能补血活血,适用于血虚血瘀诸证,然而当归在复方中,小剂量应用则补血,大剂量应用则活血。 如当归补血汤即由黄芪30g,当归6g组成; 后世在应用补血的总方四物汤时,当归用量也不超过10g; 归脾汤、八珍汤中,当归的用量仅3g。 而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作用治疗脱疽的四妙勇安汤,当归的用量竟达60g,主要是取其活血止痛; 治妇女产后瘀血内阻的恶露不行,小腹疼痛的生化汤,当归的用量为24g,也取其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之效能。 再如治妇人胎前产后气郁血瘀诸疾的佛手散,当归用二至三两者,乃取其活血之用,使瘀去新生、血有所归。由此可见,当归用于活血,剂量宜大,可用至15g以上。前人谓其气味俱厚,行则有余,守则不足。故重用则行血之力更甚。若用于补血,剂量宜轻,3~9g即可。 血虚者每致阴虚,阴虚则生虚热,当归气味辛温而主动,重用则每致动血,切不可重用,否则适得其反,病家服后每致口干、烦躁、失眠、头晕更剧,甚则鼻衄。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 乌头止痛,8两(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 石膏清气,一日可至克,关键要识证; 生地凉营,极量克; 枣仁安眠,最大克; 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 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 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 茯苓渗顽水克, 猪苓消浮肿克; 土茯苓解毒克。 赤芍疗急黄克起; 芦根降温克无虑。 葛根降糖90克无毒; 桔梗治咽30克安全。 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 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 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 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根据《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6~9克,《中草药手册》多为15克,少数达30克,东北地区常用量也为15~30克。但根据朱良春经验,若要取得较好的疗效,其用量须40~50克,30克以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然治糖尿病这一甜病特效,通常剂量为每日30克(30克是基本,配干姜以防伤胃),而治疗糖尿病酮症,每日剂量多达克,降糖迅速. 益母草调经用10-15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利尿作用,每日用到30~45克尚不见效,须加至60~75克,始奏明显之效。90~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二剂已。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代赭石:9~18g有镇胃降气、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24~30g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亢所致头晕、目眩等证。 薏苡仁系药食两用中药,其常用剂量的上限为30克,而临床上有经验的医师用该药治疗风湿、腰腿痛等病证时,该药的用量达到45~90克。 夏枯草的常用剂量的上限是15克,而临床以该药治疗病程较长的甲状腺瘤时,用量一般都超过30克三棱为破血行气之药,常用剂量的上限为9克,但临床上以该药配合其他中药主治各类晚期恶性肿瘤病时,其每日用量达到45~75克,相当于权威规定剂量上限的5~8.33倍。 升麻:当代名医方药中教授深得《金匮要略》用升麻之真谛,临床重用升麻治疗病毒性肝炎,也是取其解毒之偏性《药典》中规定黄芩的每日剂量为3~9克,川芎为3~9克,而《千金翼方》中以单味黄芩治疗淋、下血诸症,黄芩的剂量为每日四两,折合公制为57.68克,显然已大大超出黄芩权威规定剂量的上限,剂量一般为每日30~45克。 人参的常用剂量是3~9克,当用于脱证时,其用量高达30克以上。 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大黄1~5g有致泻作用。3~6g可止泻,9~15g可泻下;大黄粉0.3g以下有止泻作用。 茯苓研究结果发现,在25g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30g才有利尿作用,认为g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1枚-轻量-阳虚2~3枚-重量-祛风湿、止痛--《伤寒论》(一枚炮附子的重量约12克。)制附子-克水煎3-5小时有甘温补脾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 蝉蜕常用量为5~6g,治破伤风时需用25~30g。 半夏止呕、除湿10~15g开胃15~30g安神大于30g;小剂量6g降逆和胃,中剂量15g化痰开结,大剂量30~60g(宜用姜半夏30g,生姜30g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60g)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9~15g,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18~30g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定喘汤白果用量在21枚(约为25g左右),动物实验证实,定喘汤中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常用量能温经止血,大剂量可使肝细胞损害,出现中毒性肝炎3~5g可开胃,8g左右温经止血、止痛,大量则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g。 许公岩对积湿为病以苍术、麻黄二药为主,两药用量配伍不同其作用有异: ◇如两药相等,剂量是:10g:10g,临床常见能发大汗; ◇苍术倍于麻黄则小发汗; ◇苍术三倍于麻黄,常见尿量增多,有利尿之作用。剂量是:18g:6g; ◇苍术四倍于麻无明显之汗利,而湿邪能自化,剂量是:12g:3g。药物之间的比例,关键在于药物之间的比例,并非药量越大,疗效越好。 苍耳子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3克,最多不超过9克。 而当用细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30克,甚至更大。 显然,当风寒表证时用超大剂量的细辛,不仅于证无益,而且会引起不良反应; 相反,如果要发挥细辛的镇痛作用,而用常用剂量,显然是杯水车薪,于痛无济。 以上所提药物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请勿擅自使用! I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网络。本影响力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3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节节草一片叶也没有,功效却很强大
- 下一篇文章: 麻黄的破坚积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