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本条情况临床最为常见,这种情况不一定十日之后才发生,临床上太阳病三四日即可发生。表证已解,脉虽浮但细,细主血少,浮细说明在表的津液亏少。嗜卧,为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柴胡证的一个特殊症状,病入里则困倦无力、嗜卧,此时若再服发汗药则误,因其表邪已解,后文提到“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即言病开始在表,机体欲发汗,将体液输送到,准备汗出祛邪,这一阶段过后,病不在表,入于半表半里,正气、津液亦随之入于半表半里胸胁之处。再图正邪相争,而此时在表的气血减少,故脉浮细。太阳病脉浮而不细,脉浮细则病不在表,有入里之势,如果困倦嗜卧,则说明表邪已解,入于里脏,此时若仅有嗜卧,不能确定的说就是柴胡证,但此时见到胸满胁痛,才是柴胡证,需用小柴胡汤。张仲景深怕后人以为十余日就是少阳证,特地强调“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脉浮而不细,没有胸满胁痛、嗜卧症状,该解表还应解表,无汗仍需用麻黄汤,说明辩证不应局限于时日。 此证临床多见,病人高热,脉浮细,困倦无力,恶心、胸胁满,往来寒热,这时要用柴胡剂,如果还有口舌干燥,舌上白苔还应加入石膏。临床很多高热不退,多属此证。 小柴胡汤既是解热剂,又可健胃止呕。方中柴胡用半斤,分三服,没服相当于八钱,《神农本草经》言柴胡“主心腹结气”。黄芩与柴胡同为苦寒,可解热去烦、去胸胁满痛。脉浮细,主津虚血少,津液生成頼于胃,人参、甘草、生姜、大枣均可健胃生津,驱邪外出。少阳多呕,以半夏配伍生姜和胃止呕,故论中常以呕言少阳病,而以渴言阳明病。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 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 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碎石膏如鸡子大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为太阳伤寒麻黄汤证而此处言中风,关键在于应出汗而汗出不得出,故发烦躁。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为麻黄汤。 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为越婢汤。 本方既是麻黄汤与越婢汤合方而成。 越婢汤治风水即水肿兼有外感发热,里热蒸腾,汗液欲出,而表实汗孔郁闭,汗不得发越,故郁而发烦躁。本条虽名之“中风”,实指越婢汤证汗出言。可见伤寒、中风的主要鉴别点在于汗出,汗一出脉即不紧,身疼亦减,不汗出而脉紧、身疼痛。 麻黄汤证虽无汗而不烦躁,一见烦躁内必又热,此条为有别于麻黄汤,特将麻黄汤证无汗变为不汗出,即有汗应出而不得发越之意。 脉微弱,汗出恶风,为真正太阳中风证,则不能服大青龙汤,张仲景深恐后人误将上半段认为是太阳中风证,特意言明“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以警示后世。服后大汗亡阳,津液不达四末故厥逆,津液丧失,无以柔养筋肉,则为误治。 大青龙汤麻黄用六两,一剂三服,配合桂枝、杏仁、生姜,发汗力量更大。方中石膏清理热,可阻碍麻黄发汗之功,故麻黄用量大,使汗出顺利。临床治疗肾炎水肿常用此方或越婢加术汤,但不能草率用,更不要一下子就用大量麻黄,曾有人服用大青龙汤后大汗不止,亡阳毙命。临床上恶寒、无汗,可在葛根汤及大青龙汤中选择应用,若见口渴、烦躁则用大青龙汤。曾有患者急性肺炎,恶寒极重、口渴,未服大青龙汤,而服用葛根汤加石膏,虽当时汗出热退恶寒减轻,但不过多长时间热势又起,恶寒依旧,后服用大青龙汤后痊愈。 大青龙汤在临床上可用于肾炎水肿、急性肺炎、小儿肺炎等疾病。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伤寒指恶寒而言。人体皮下肌肉组织如果停水则感到身体沉重,但脉中未到充血程度,固脉浮缓而不紧,身不疼,后世注家多理解此处脉浮缓亦指中风,故有“麻黄汤证为寒伤营,桂枝汤证为风伤卫,大青龙汤为风寒伤营卫”鼎足而三的理论。医家多有不同见解。本病为水气病,水气尚未弥漫全身,乍有轻时,说明水气尚可流走,流至一处则一处沉,流走则轻,若病再重,则无有轻时。“无少阴证”与《金医耍略》有关。《金暖要略》有言;“水之为病,脉沉小 者,属少阴”,少阴病,应服麻黄附子甘草汤,若脉不沉小者,应服杏 子汤,即大青龙汤。 本方不仅为解表重剂,也是发越水气的重剂。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勺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半夏(洗)半升。 上八味,以水—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芜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芜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本条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胀而少腹满;水气迫肺而喘。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张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寒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方后加减法不宜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太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刘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沂水杏林协会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3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好不好看疗效,麻黄止嗽胶囊都说好
- 下一篇文章: 康美中药网中药材市场报价9月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