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临床病例看麻黄剂的汗尿作用
提要:从真实的临床世界看麻黄剂的利尿发汗作用。组成相同的方剂,应用同样的服法,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出现了利尿和发汗的不同作用,提示药物作用于人体,发挥何种效应,那是机体和药物的相互作用达成的,不能过分强调一方的作用。 话说麻黄有发汗的作用,还有利尿的作用,在理论解读和学习前辈经验的时候,说在什么情况下发汗,在什么情况下利尿?有这么一种说法,麻黄剂在温服的时候有发汗作用,在凉服的时候有利尿作用。还有一种说法配伍不同,发汗和利尿作用就不同,比如: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的麻黄汤温服温覆有发汗作用,这里麻黄配伍桂枝,麻黄、石膏、甘草、杏仁组成的麻杏石甘汤,这里治疗汗出而喘的,显然麻黄配伍石膏有止汗作用,越婢汤也是麻黄配石膏止汗。这是常理。 同一方药在同一个人身上,第一天晚上喝完了以后发挥的是比较强的利尿作用,第二天白天再服用,发挥的却是发汗作用,这个倒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就分享这样一则病例。 其实主人公是一位医生,她在10多年以前经西医明确诊断类风湿,平日有关节疼痛,怕风怕冷不出汗,最近困扰她的是右侧的下颌关节弹响,一次开会期间让我给她开方治疗。当时症状:怕风怕冷,不怎么出汗,右侧腕关节肿胀,查脉沉有力,舌淡苔白。予越婢加术汤(治疗水之病,脉沉,肢体肿)合桂枝汤(桂枝汤可以温通周身之血脉,治疗肢体怕冷作用明显,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就是桂枝汤的变方)。 处方: 麻黄18克,生石膏60克,生姜12克 炙甘草10克,大枣12克,苍术10克 桂枝10克白芍15克 吃3付 她看到方子还是有所顾忌,所以有以下疑问: 1、马老师您好,您给我开的中药我用的蜜麻黄,对吗。 回答:能用生麻黄最好。 2、我今天刚购进来这个药,我这的中药师说小心点,出大汗,升压,我有高血压,吃氨氯地平片。我以前顶多给病人开3g还是蜜炙的,治喘还可以。胆小啊。 回答:不懂,所以害怕,你把量别搞错了就行。 3、还是犹豫,再次确认,问:“生麻黄饮片18克对吗?” 回答:对?,你要害怕一次先喝一半,过上四五个小时再喝另一半。 4、服药后第二天反馈:“马老师,昨天我按您说的喝了,感觉很好,也没出大汗,就是心率有点快,夜间小便5次,没睡好,今天接着喝?” 我问:以前小便多吗?你是热着喝的吗?治疗的症状缓解没? 她回答:“以前小便不多,温着喝的,感觉身上舒服多了,但右颌面部还是响,张嘴费劲” 我回答:接着喝。 马培锋注:同事说她的眼睛也变大了,原来她有类风湿,以前每天早晨起来眼睛肿,自己也感觉眼睛轻松多了,上班看电脑也没那么难受了,这是夜间多尿,眼部水肿消退的结果。为此我还专门问她是不是因为心悸(除外麻黄副作用)、睡不着觉,她说不是的,就是因为小便次数多,所以没睡好。再次询问后补充,她是晚上七点多趁热喝的中药(服药时间问题——影响睡眠,凉热问题——利尿发汗)。 5、“马老师,我喝了2付,今天出汗多,还喝吗?” 喝完后疗效:就是感觉身上轻松,原疼的厉害的腕关节症状减轻。 回答:如果有症状再吃一付。 吃完第三剂,症状有变化了,汗出多外感了,她心理也打鼓了。 以下是她发给我的语音转换成的文字: 1、马老师,那个第一副,就是尿多,第二幅就出汗。其实吃完第二副的时候儿吧,我觉得应该吧停药,后来有点儿后悔,不应该吃第三付了,为什么呢,我吃完第二副特别舒服,身上也特舒服,人家那个眼睛吧,以前老感觉肿。他们说(同事)哎呀就感觉眼睛大了,自己觉得这个眼皮好像也不像以前是那么肿了,到吃完第三幅之后就出汗更多了,就有点不舒服了。 2、(在医院上班,得进手术室)那个在手术室,有空调啊,就着就感冒了,因为老出汗老出汗吗,我可能是也就是受风了,又感冒了,又不太舒服了。 3、开始时候觉得这个麻黄是不是不是那个正品的(怀疑药物),后来我让别人给我看了看,确实是。绝对是正品啊,后来就是还是有作用的。 4、但是我这个这个下颌这还是咔咔响,我这两天又特别难受啊,加上感冒。哎呀我有时吃饭都吃不下去,我得拿水泡着吃,哎呀我太难受了,这两天,你还得给我想办法啊,还得给我治啊。 思考:中病即止。 教训:多汗伤身。 我就问:全身难受又复发了吗?关节呢?全身的疼痛的症状还有吗? 如果都没有啦!吃芍药甘草汤。 赤芍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葛根10克 吃3付 后来没有抓药,回复内容如下: “抱歉,马老师,刚看见,从昨天到现在头疼、头晕乎乎的,鼻塞,早晨左肩又疼了,我拍个舌头过去(舌质略红)。” 出汗多吗?怕冷吗? “屋里稍一热就出汗,汗一没就感觉冷,这几天怕冷,可能是伤风了” 这时我想起了柴胡桂枝汤,舌上有热,加石膏:“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我给你调两付中药: 柴胡10克,黄芩8克,生姜10克 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 炙甘草10克,大枣12克,党参10克 半夏10克,生石膏60克。 先吃两副。颗粒剂就行。 她熬的中药。 服用两剂后,我让她写的前后症状变化: “喝药前:昨天头疼,头晕紧,鼻塞,打喷嚏,眼皮感觉肿,怕风怕凉,一热就出汗,汗出后又怕凉,汗感觉凉凉的,下颌轻度疼但还是响。喝药后:现头不疼了,仍有鼻塞,出汗怕凉减轻,汗还是凉凉的,下颌疼及卡响减轻,身上舒服多了,但我感觉还是有汗好受。” 后续:她说,吃完这两付就不吃了。 看来她也是担心呢,可以不用吃这一个方剂,依据症状反应,调用别的方。 前后医案的启示: 1、同一剂药,服法相同,前后汗尿作用不同,可能与机体的机能状态相关,不能简单用理论解读。 2、麻黄剂,汗出多,应该做到,中病即止,勿忽视仲景的谆谆告诫。在教训中体会前辈们所说:“经方,吃不对了,症状马上变化,给你个样看看”。 3、里面的对话没写,她看到大剂量麻黄后,担心服药后血压升高,还查了很多相关资料,服药期间,其实还是出现服药期间血压增高的,临床用中药。提示:应该重视现代药理学的研究结论,尤其是对有心脑血管病的老人,除了药要对症,还要做到中病即止。 4、临床应用经方,要有整体观,要重视整体症状:发热、恶寒、汗出、二便、饮食等。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事求是,始终理会《伤寒论》,深研仲景医学,做一代经方传人。 马培锋 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三层次人才,中国农工民主党员,中国卒中学会会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温热病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王清任学术思想研究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浊毒症专业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一届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胡希恕经方医学沧州传承基地负责人。 沧州市中医药学会张仲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建立“经方人”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治白癜风兰州哪家医院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4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常用中药之麻黄
- 下一篇文章: ldquo带您认识我们身边的草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