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升麻汤的组成: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芍药六铢、天门冬(去心)六铢、桂枝(去皮)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折合成现代剂量为:麻黄(去节)37.5g、升麻18.8g、当归18.8g、知母11.3g、黄芩11.3g、萎蕤11.3g、芍药3.8g、天门冬(去心)3.8g、桂枝(去皮)3.8g、茯苓3.8g、甘草(炙)3.8g、石膏(碎,绵裹)3.8g、白术3.8g、干姜3.8g

麻黄升麻汤用药14味,是整部《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一个方剂,涉及的条文只有《伤寒论》第条: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外感病,医生误用大下之法,势必致外邪内陷,同时令胃肠津液大亏。寸脉沉迟,上焦伤正之象。手足厥逆,阳气不达四末之象。下部脉不至,下焦伤正之象。喉咽不利,唾脓血,此为上焦虚火灼络之象。泄利不止,此为下焦阳虚失固之象。虚火上扰,寸脉应见浮数。今反见沉迟,乃阳气郁闭之象。

此证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经络不通、阳气郁闭、津亏邪陷之证,故曰难治。

针对下焦虚寒,用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暖土胜湿,加升麻止泻。

针对伤津,津血同源。故用当归、天冬、玉竹补血补津。用当归是因为下焦存在虚寒,所以要用温热的药。

针对经络不通,用了半个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加当归,温通血脉。

针对阳气郁闭,用了麻黄、石膏、升麻来宣发。

针对内陷的邪气,用了麻黄、石膏、升麻、桂枝。

针对上焦的虚火,用了黄芩、知母、石膏、天冬、玉竹滋阴泻火。

针对喉咽不利,用升麻、天冬、玉竹、甘草来治疗。

白芍、白术、甘草平肝健脾,调和中枢斡旋之机。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麻黄升麻汤不是张仲景留下来的方剂。第一,处方规律与其它方剂不符。第二,原文中称“难治”,又何来“主之”?

我个人的看法是:麻黄升麻汤证的病机为寒热错杂、虚实并见、阳气郁闭、津亏邪陷,六经辨证为厥阴太阴合病。此方看似杂乱,其实非常严谨。就算不是仲景所作,亦为后世补遗之良方。

天津猫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yl/6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