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介绍的医古文是邱生、范云两个医案。

《医古文》将邱生、范云两个医案合编为一则,意在说明“不循次第”则要“促寿限”,以“书此为戒”。行医者,讲究表里虚实,辨证施治,否则,就会使患者缩短寿命。编者的意图是,麻黄汤,虽然是散寒解表第一汤,但不可乱用。这是一个关乎人的生命问题的医案,值得思考,引以为戒。

先说《昔有乡人丘生者》这医案。

本医案的大意是,提示《伤寒论》中的伤寒病,脉浮而紧,治疗方法是,如果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如是尺脉不尽,不可发其汗,需要调理好身体,再发汗。他解释到,这是因为荣气不足,血微少之故。医者待五日后,尺脉有应,再用麻黄汤,这样治疗,病也就好了。如果不是这样,会亏损五脏,以缩短寿命。可见,邱生病案,说明医者亦需顾其表里虚实。

再说《范云初为梁武帝属官》这医案,正好与上面医案是一个印证。此医案记录汉武帝时的范云,“云忽感伤寒”,请徐文伯去诊视。可是患者急于治疗,不顾“发汗只活二年”的警告。医者为其发汗,并以温粉补之。第二天,患者的病果然好了。但是,正如医者所言,患者只活了两年就死了。这个医案也说明,伤寒病,如果尺脉不应,先不能发汗,否则会缩短寿命。

须知,散寒解表之法,麻黄汤可谓是解表第一汤。对于里虚外感者,其治法须得先扶正后驱邪。以两个医案之法的启示,一定要“建中调荣”,调期五日,尺脉相应,方用麻黄汤发表。若违背此法,急于发表,虚者更虚,两年寿尽。当然,医者已经解释得很清楚,患者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勇气,急病投三医,也许这样的警示就没有意义了。而医道中人,书此为戒,意义重大。

当然,以上古案文字简略,告诉一个道理。此文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而已,至于伤寒病是不是这样治,还另当别论。

附医案:

“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日: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曰:“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需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南史〕范云初为梁武帝属官.时武帝有九锡之命.云忽感伤寒.恐不得预庆事.召徐文伯诊视.问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正恐二年后不起耳.云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二年乎.文伯于是先以火地.布桃叶.铺席.置云其上.顷刻汗出.以温粉扑之.翌日遂愈.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不顾表里.不待时日.欲速愈者耶.故书此为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zy/11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