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两个小宝的故事:01我喜欢表扬小宝,我鼓励他的每一个进步,而他也因此变得积极乐于表现,善于发现别人优点,也乐于反过来表扬大人。我觉得一切都很对。直到有一天,他拿到了一个新玩具,一般他玩具上手都很快,这次玩了两下还没玩出门道,就突然变得很急躁,说妈妈:“贝贝做不来。”我意外于他放弃得这么快。也敏感地发现,我的表扬出问题了。02一天我在厨房洗水果切水果,小宝搬着他的小凳子进来,他总爱粘着我。他踩着小凳在我旁边水池玩。我说:“宝贝,不要玩了,一会儿要吃水果,手会脏。”我帮他洗了手,抱他出去,要他在外面等一会。结果他又跑进来伸手去玩,我又帮他洗了一次手抱走。哎,他又进来,一会儿的功夫来回三次,我一下子脾气就上来,打了他的手。他愣了一会儿大哭,激动地哭诉:“不能打贝贝的手,会痛。你不能这样打。”看他的激烈的反应,好像很意外我怎么会打他怎么可以打他。我也愣住了。好像这是我第一次很认真地打他,也确实有点重。那一刻,我感觉我好像破坏了什么。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要用奖赏或惩罚来引导孩子的行为,却不知觉走进许多误区。现在来一起梳理奖惩的几个误区。1.关于夸奖的误区CarolDweck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指出:我们需要有技巧的表扬,不要表扬天分、才智,而是表扬他的努力他的策略,他的坚持与进步就是不再是单纯的夸他:你好棒!你好聪明!你真厉害。而是要具体地夸他:“你好努力,所以你成功了。/因为你坚持所以你成功了。”而我之前就是这样本能地夸“真棒”“真聪明”,结果发现小宝在遇到困难面前,非常的急躁,因为我一直说他聪明,这个设定让他在困难面前很有压力,我做不出来了,我便不再聪明,我得不到妈妈的表扬了。而对于过程对于努力等的具体夸奖,小孩子便不会有这种思想负担,毕竟他一向是因为努力被欣赏的,做不出来没关系,他还可以努力,努力就可以成功。这种思维Dweck教授称为成长型思维,教授认为成长型的思维是任何领域通往成功的基础,这些人能够主动挑战更高的要求,不断去突破能力的天花板,从而不断取得胜利。所以,批评也是一样,不要批评他的能力、品质,而要具体指出他错误的地方,让他知道从哪来改进。2.关于奖励的误区德西效应(Westernerseffect):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内在动机就是对事物本身的兴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发现小孩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我们如果一直夸奖一直奖励,若奖励停了,不再夸了,他便慢慢不愿意做了。因为外部的奖励慢慢成为他的目的,他享受的不再是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欢喜。慢慢这个内在动机就消失了。我们是想借着奖励让他做某些事情,结果反而降低了某些事情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习惯用奖励来换取他们的听从、配合,那么他们便会认为这事不做是正常的,比如很多家长会给做家务的小孩付钱,觉得这样便会让孩子学会按劳收获,却忘了,孩子本身有这样的责任去分担家务。这样反而不利于培养他的责任感。若常以奖励的方式来引导小孩,他会不知觉形成“这件事对我有好处,我可以做”的观念。那若没有好处了呢?当然是不做呀?久而久之,他会觉得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应该值得奖赏,没有的话,便是别人亏欠了他。当然有一种奖励例外,那便是事后的奖励,是惊喜,也是对他的肯定。3.关于惩罚的误区我们必须意识到,试图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是毫无用处的,没有哪种惩罚能得到持久的服从。现在的孩子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孩子:挑战》我们用惩罚来阻止孩子做我们觉得不该做的事。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无用的,并不能阻止他不去做。既然无用为什么还要惩罚呢?就像文章开头第二个故事,我打了小宝是为了让他不再去玩水池吗?其实我打了他是因为我生气他的不听我的话。打的那一瞬间只是因为我的怒气,因为我不能掌控他的无力与愤怒。而我不让他玩水池,即使告诉他理由,也是我自己要强加他身上的意志。其实,他并不觉得脏。站在孩子这边:我想待在妈妈身边,看看妈妈做什么,哦,我看到水池,水池有什么?我来摸摸看。咦,妈妈不让。为什么?我觉得很好玩啊。妈妈生气了?妈妈打我?啊,妈妈为什么打我?好痛妈妈不能打我。或许到最后,他只在意妈妈打我这件事。哦,事实证明他还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可以打人。其实惩罚的背后暗示着我比你高一级,我有权力定义你的对错。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抗,认为我们不是一个阵营的,自然更不会认为你是在帮我。那应该怎么做呢?1.用相互尊重和合作替代单方面的权力。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但只有他们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他们才会愿意接受我们的引导。2.用自然后果代替惩罚没有我们的干预,是他的行为自然导致的结果,他们感受到结果自然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如:不吃饭-饿-要吃饭。3.逻辑后果就是人为规定的后果,如“吃饭30分钟后不能再吃”“乱扔东西要自己收拾”等等要注意的是规定要提前定。规定的结果要合理且相关,不能因为他不吃饭而取消某项娱乐活动,这样就变成了惩罚。图片来源网络。作者:秋天的木麻黄;不停止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妈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zy/12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