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用药心得麻黄附药麻黄根
麻黄(附药:麻黄根)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或木贼麻黄的草质茎。生用、蜜炙或捣绒用。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主治风寒表实,恶寒发热,无汗鼻塞,头身疼痛;风疹瘙痒;实邪壅肺,咳嗽气喘;水肿,黄疸,小便不利;风湿痹痛,阴疽痰核。麻黄根: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的根和根茎。味甘、微涩,性平。归肺经。固表止汗。主治体虚自汗,盗汗。 姜春华经验:哮喘汗出不忌麻黄 江南过去某些医生倡言“南方不比北方,夏月不可用麻黄”,于是夏天哮喘发作当用麻黄而不用。又有些人说“仲景明训”,“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认为凡汗出者均忌用麻黄,于是哮喘发作时汗出者又不用麻黄。临床上很多患者在哮喘大发时常大汗出,如果喘平下来则汗亦少出。当以平喘为主,不平喘则汗不得止,为了有汗避开麻黄,则喘不得止,汗亦不得止。前人有鉴及此者,如王旭高麻杏石甘汤注:“喘病肺气内闭者,往往反自汗出”,“用麻黄是开达肺气,不是发汗之谓。”“且病喘者虽服麻黄而不作汗。麻黄乃治喘之要药,寒则佐桂枝以温之,热则加石膏以清之,正不必执有汗无汗也。”诚有识之见。可以推论,凡对某病证,有良好作用的药物,不必因有某种不良反应而避开不用,也不必受非主要症状的牵制而不敢用。当然用量应斟酌,中病即止。(《百家名医临证经验》) 刘渡舟经验:麻黄治喘,寒热咸宜,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相配则治寒喘;与石膏、桑皮配伍则治热喘;与杏仁、薏苡仁相配则治湿喘。除心、肾之虚喘必须禁用外,余则无往而不利也。(《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 李佺经验:对“夏不用麻黄”、“有汗不得用麻黄”之说,医界人尽皆知之。千百年来,多有人以麻黄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属发汗重剂,畏而不用,以求稳妥。个人的看法却有悖于先贤。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证明,常规剂量的麻黄并不致汗,或仅致小汗。曾用于肺虚患者,动辄汗出、喘咳,也未见大汗亡阴、亡阳之例。麻黄单用(不配其他发汗药物,不啜热粥),发汗力量缓和,有汗之人或夏月易汗之季用之,亦无过汗之虞。中药的应用,以复方配伍形式居多,单味药与复方的作用不完全相同,甚或完全不同。麻黄与桂枝并用,如麻黄汤,在桂枝温经通阳畅行营卫气血的基础上,其辛散宣透功效得以最大限度发挥,发汗力量陡增,成为发汗解表峻剂;若无桂枝相辅,也无其他发汗药配合,如麻杏薏甘汤,则麻黄发汗力弱;若与石膏为伍,石膏之大寒可抑制麻黄温散之性,虽仍有宣肺透邪之效,却无发汗之力,故越婢汤用麻黄治风水汗出,麻杏石甘汤用麻黄治热壅汗出而喘。总之,麻黄用于无汗和有汗病证,其机要在于配伍。 临床用药,贵在灵活。前人经验,概源于临床,可取之处恒多。然由于各人实践条件不同,看问题难免会有偏颇之处,所以不必尽拘于古人之论,而束缚自己的思想。(《黄河医话》) 谢海洲经验:麻黄蜜炙后,发汗作用降低,平喘作用增强,麻黄用于喘证,不论虚实皆可用,因肺主宣发肃降,麻黄直接调节肺气宣降活动之能力,有助于恢复肺气的正常生理功能。尤其用于虚喘,单用补肺纳肾之品乏效时,酌情适量配伍,常可收到较明显的疗效。可与葶苈子、杏仁配伍,调畅肺气,止咳平喘;也常与石膏、杏仁配伍,主治外邪郁而化热,肺气不宣所致的发热、胸痛、痰黄等症,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应为1∶3,可减少麻黄的发汗作用而达宣肺之目的。麻黄宣肺气之作用还可应用于暴感风寒之失音,效确。 麻黄配黄芪、桑螵蛸、益智仁可治疗遗尿(5~14岁),麻黄用量为.5~10g,取其通阳化气,气化恢复,配合益气温肾,固脬缩中之品,使开合有度,遗尿自止。(《谢海洲临床经验辑要》) 于己百经验:治疗小儿遗尿,考虑患儿常有睡后不易叫醒而尿床的实际情况,同时受到麻黄汤兴阳不睡副作用、别称“还魂汤”的启发。所以治疗小儿遗尿时,在辨证处方的前提下,常常加入麻黄汤之主药麻黄10g,桂枝10g,以充心阳,健元神,往往能取得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于己百》) 朱进忠经验:麻黄发汗新陈不同 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前所长,已故名老中医李翰卿老师说,诸家都云麻黄辛苦而温,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具有发汗解表之功,是发汗作用最强的一个药物。若与桂枝配伍则发汗的作用更强,虚人用之不慎,可使汗漏不止。然新陈不同。曾记得在北洋军阀混战初期,当时遇伤寒病,开麻黄汤后没有一例发汗者,初开麻黄6g,后开9g,最后开至18g,服法遵仲景法,一例也未发汗。反复诊视均为“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或“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的典型证候,久久不得其解。及至到数个药铺一看,才稍有所悟。因地处雁北,麻黄满山遍野皆是,患者用药均用自采者,药铺所存者均为数年至十几年的陈货,陈久者辛温发散之功已减,甚至已消失殆尽,所以前开之麻黄汤均无发汗之功。乃嘱患者一律改为新鲜麻黄9g(干品),果然服后效如桴鼓,汗后病愈。自此以后,凡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发汗解表者,一律应用麻黄采后1年之内者。(《黄河医话》) 王玉英经验:顽固性咳嗽的治疗,宣肺驱邪外出为第一要务。王师好用生麻黄驱邪外达,宣发肺气。她常说:“肺气不宣则不能降,致肺气上逆,遂咳嗽不愈。”又说:“病根不除,咳嗽焉有愈期。而久陷之邪,又非一般发汗透表药能驱。而麻黄却可建奇功,无论寒热,均可恰当配伍使用。”麻黄性温味辛,辛能开其闭,温可散其邪,最能拔除深陷之邪,为宣发肺气之要药。《本草正义》云:“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故王师对于外感后久咳不愈,无论有无表证,均首选麻黄为用。 需要注意的是,麻黄作用峻猛,药效显著快速,一般服药1~剂即可见效。成人生麻黄常用量为3~9g,小儿常用量1~3g;炙麻黄成人常用量为5~1g,小儿酌减。具体临床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酌情用量。心肾阳虚者(心肺功能衰竭者)禁用、阴虚肺燥咳嗽或兼见咯血者(肺结核咳嗽者)等禁用;素患高血压患者应用麻黄时,用量应小,一般不超过5g,服药时间应短,不宜久服;不能用麻黄者,可用紫苏叶代替,但用量应大,一般常用1~15g。[刘恩钊,王玉英,李新民.王玉英治疗顽固性咳嗽的经验.辽宁中医杂志,,35(6):] 朱鸿铭经验:麻黄发汗力较强,风热表证、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喘咳由于肾不纳气者均应禁用。年1月,曾接诊一老年女患者,咳喘10余年之久,每年冬季感冒加重,查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服药方中有生麻黄9g,服下第一煎,即喘憋倚息,不能平卧,心率次/分。予思前方不效之故,乃是前医忽略了“心性喘息,麻黄宣散耗气,不可妄投”所致。[朱鸿铭.略谈临证用药之偏.山东中医杂志,(4):4] 龚士澄经验:龚老用麻黄,必合等量之甘草以守中护胃气。临证体验,麻黄若久煎则发散力减。古方书谓麻黄须先煎去沫,曾多次细察水煎并不泛沫,“去沫”之说,似不可从。麻黄开泄肺邪之力殊胜,用之当者奇效。以上俱指生者,倘水炒、蜜炙,其烈性益少。(《跛鳖斋医草》) 邵长荣经验:麻黄宣肺平喘,剂量在6~1g,为治喘良药,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性躁、出汗、心悸等表现以及升高血压的情况。邵长荣用药则力求避免这些副作用。 ①麻黄根配麻黄:麻黄根有固表止汗的作用,可收麻黄散越之性。《本草纲目》曰:“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现代药理也提示,麻黄根能使离体心脏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 ②麻黄改用黄荆子:黄荆子是马鞭科牡荆,属黄荆的果实,性温,味辛苦,有祛痰平喘作用,而无麻黄升高血压和心悸的不良反应,因此对于哮喘发作较重者,常在不增加麻黄的基础上同用黄荆子;或对伴有高血压病、心脏病的老年哮喘患者和哮喘轻度发作者,则改用黄荆子。 ③加重芍药、五味子用量:赤芍、白芍同用,剂量在15~18g。赤芍理血,白芍理气,调和营卫,气血同治;五味子敛肺降气,宽胸安神,剂量在6~9g。三药不但可以防止麻黄的副作用,还可提高平喘效果。(《邵长荣肺科经验集》) 董漱六经验:麻黄治哮,重在配伍。麻黄有发汗解表,平喘利水之功,列辛温解表药之首,有治哮平喘圣药之称。麻黄治哮,重在配伍,故功效卓著。合桂枝发汗散寒;合石膏宣肺清热;合桑白皮清肺达邪;合葶苈子宣肺下气;合射干祛邪化痰定喘;合厚朴理气宽胸平喘;合党参益气调脾,宣肺定喘;合熟地黄滋肾纳气,温肺止咳;合附子温肾阳,宣肺气,化痰治喘。既适用于寒哮、热哮,亦可应用于实证、虚证,通过不同配伍又可用于各种类型的哮喘。至于麻黄用的剂量,轻证用1.5~3g;重证用3~9g,最多可用至15g,应用得法,并无副作用。对实证顽固病例,剂量一定要重,轻则无效。小儿用量一般较成人减少,若剂量减少过多,则会影响疗效,因婴幼儿服药重在头煎,且有浪费现象(如拒服、呕吐等),加之小儿发病急,变化快,宜速战,剂量过小则疗效不著。对高血压的哮喘病人,只要配伍得当,一般亦无副作用。(《申江医萃续集内科名家董漱六学术经验集》) 万友生经验:治疗寒湿水肿,病变重点在太阳之实证,用甘草麻黄汤,麻黄可大量使用;寒湿水肿属太少两感者,用麻黄附子汤或麻黄细辛附子汤;寒湿伤阳,完全属于少阴者,用真武汤。这些方子,药味不多,但利尿退肿效果显著。其中麻黄利尿治水肿的功效尤著。对于水肿无寒热表证者使用麻黄,即使其用量再大,也只见其利尿,而极少见其发汗,故于寒湿水肿,尽可大胆应用。 顺便谈谈甘草与水肿的有关问题。据现代药理研究,甘草中的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可引起水肿。因此有人认为,对水肿患者应当绝对忌用甘草,万老认为不然。《金匮要略》中治水肿的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都有甘草,临床用于治疗水肿,每可获效。如有些寒湿水肿患者,同时伴有怔忡心悸,辨证属寒湿两伤于太少,而少阴心气不足的,万老常用麻黄10g,附片10g,炙甘草15~30g治疗。其中甘草用量虽超过麻黄,但药后往往水肿消退而怔忡心悸亦平。炙甘草可补心虚、安心神。此证乃寒湿之邪损伤少阴心气,故必重用炙甘草以配麻黄、附子。如弃甘草不用,实难取效。单味药的成分,只是单味药的部分成分,不能代表单味药本身的全部功效,更不能代表复方的功效。临床若被现代药理研究的单味药成分所束缚,缩手缩脚,不敢大胆运用中医理论去辨证论治,必然要降低疗效。(《名老中医医话》) 赖义初经验:麻黄,辛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之功效,但因发散力强,体虚多汗,阴虚失血,虚证咳喘及夏季不宜用,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麻黄根始见于《本草经集注》,甘平,入肺经,功专止汗。二味药原于同一植物,但性味不同,作用相反,世人喻之水火不相容也。赖老师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经验,把功效相反的麻黄与麻黄根作为对药,配伍应用,收到了较好的疗效。他认为,二味药一散一收,刚柔相济,起到了相反相成的作用,使散可发表透邪,宣通肺气;收则“至卫分,固腠理”(《本草纲目》),可谓“一开一合者,阴阳之道也”。临床应用时,麻黄一般每剂3g左右,量虽轻,而能解表透邪出皮肤毛孔之外,宣肃肺气止咳平喘于内,加麻黄根3g配伍,使麻黄驱邪而不伤正,发汗而不伤阴,肃肺不致太过。二药配合,既无发散太过之虑,又无留邪之弊,无论老幼体弱,有汗无汗均可应用,且不受季节制约,随症使用,效果甚佳。 例如:金某,男,70岁,年10月7日就诊。1周前受凉后身痛,流清涕,身热,汗出,咳嗽,少痰,纳减,二便自调,舌淡红,苔薄,脉浮。证属外感风寒,肺卫失宣。方拟:麻黄、麻黄根各3g,桂枝4.5g,当归、甘草各6g,木瓜、杏仁、半夏各10g,桑寄生、赤小豆、赤白芍各15g,薏苡仁30g,服剂后,发热及身痛已除,再予宣肺健脾之剂而愈。[李榕生.赖义初临床用药特色点滴.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7] 郝现军等经验:麻黄补益升提 麻黄味辛主散,为发散风寒要药。笔者临床发现麻黄具有显著的补益作用,在大队补益药中加小剂量麻黄(一般在10g以下),能助补益之力。麻黄系空心走表,能助长黄芪、人参、肉桂的补气温阳作用。凡辨证属气虚证而见面色?白、气短乏力、气喘者,用人参、黄芪、山药配以小剂量麻黄取效更捷。小剂量麻黄同时具有升提助发中气作用,凡气虚下陷或久泻者,用补中益气汤配以少量麻黄,其升提作用更为明显。此外,麻黄还具有健胃作用,对脾胃虚寒者可在辨证方中加用麻黄。[郝现军,王冠民.临床用药心悟.上海中医药杂志,,39(11):5] I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主编/张栋,王志;本文编辑/刘继芳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I投稿邮箱155803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zy/7099.html
- 上一篇文章: 12月须知癌症晚期西医已无药可救,中医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