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646.html

很多刚开始接触“汤液经法图”的学习者,往往会认为“汤液经法图”是《辅行诀》的内容,而研究“汤液经法图”就是研究《辅行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汤液经法图”是《辅行诀》所载,但不是陶弘景所作。

正确的观点是,“汤液经法图”是中医组方配伍理论的总源头,是源。而《辅行诀》是陶弘景摘录一部分汤液经方而作,是流。

《汤液经法》和“汤液经法图”这个源,有《辅行诀》这一支流,还有《伤寒杂病论》这一支流,还有其他时方效方的支流,等。

为什么这么说呢?

汤液经法图(部分)

第一个证据,是《辅行诀》里陶弘景自己说的。

在《辅行诀》“救五脏诸劳损病方”这一章节中,陶弘景说:

“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张仲景、皇谧甫、范将军等一大批名医,都是根据《汤液经法》来开的方子。但是,他们开出来的方子,各有各的特点,看起来不同,好像与原来的法式不一样,但实际上,本质都是一样的。

看起来有多不一样呢?都有新疗效了哦。

为什么本质一样呢?逃不出方圆规矩的手掌心嘛。

而这个方圆规矩,就是“汤液经法图”。

第二个证据,是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教授的研究。

钱超尘教授治学严谨,为我辈榜样。他认为,《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勤求博采而撰成。

中国知网上钱老的文章很多,《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也有详细论述,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这就证实了,不仅《辅行诀》是支流,《伤寒杂病论》也是“汤液经法图”的一个支流。

第三个证据,也是最直接的证据,是《辅行诀》的大小补泻汤与《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相比较、与历朝历代方书记载的时方效方相比较,从“汤液经法图”所示的五味补泻配伍结构上看,有相同之处,有不同之处。

哪里相同呢,遵循的原则相同。哪里不同呢,运用原则的方式方法不同。

简单举几个例子。

《辅行诀》的大小补泻汤,不管是哪个脏腑的,都是补泻兼施的方式。

小补肝汤,有了辛补肝的桂枝和生姜,还要有酸泻肝的五味子。小泻肺汤,有了咸泻肺的大黄和葶苈子,还要有酸补肺的芍药,对吧。

这就叫做补泻兼施,只不过,补汤以补为主,泻汤以泻为主。

而仲景经方,就没这么拘谨,而是有很多的纯补和纯泻方。

补肝是吧,桂枝甘草汤,辛甘配伍,没有酸,不是补泻兼施。泻脾是吧,小半夏汤,二辛配伍,没有甘,也不是补泻兼施。泻心是吧,栀子豉汤,苦酸配伍,没有咸,没有补泻兼施。

时方效方呢?也是很洒脱的。

补肝是吧,川芎茶调散,七辛一甘,没有酸,不是补泻兼施。泻脾是吧,越鞠丸,三辛二苦,没有甘,也不是补泻兼施。泻心是吧,清瘟败毒散,十一苦一酸一辛一甘,唯独没有咸,没有补泻兼施。

新书《汤液经法图讲记》

而且,仲景经方的最大特点,就是把组方的每一味药、每一次加减都用到极致,在方中充分应用了五味配伍化合关系,而《辅行诀》大小补泻汤和很多时方效方,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比方说,桂枝汤向小建中汤的转化,就是从补肝向补脾的转化,怎么转化呢?第一步,增加甘味药胶饴,甘补脾嘛。第二步,增加酸味药芍药的用量到六两,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桂枝汤里面的辛味药,桂枝加生姜就是六两,把芍药增加到六两,这样辛酸就平衡了,辛酸就可以化甘,化成的甘味同样用于补脾,这就是调肝补脾。

再比方说,麻杏石甘汤,麻黄辛,石膏酸,苦杏仁苦,甘草甘,这样一个方子,酸补肺,辛散肺,苦杏仁和甘草配伍,苦甘化咸,咸泻肺,正好成泻肺为主的治疗方向。

大家看看,苦杏仁是止咳平喘药,甘草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两者的配伍,不是更好的泻肺止咳作用吗?

还有麻黄汤,麻黄汤根本不是单纯的解表剂,而是在解表的同时,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麻黄桂枝是辛味,苦杏仁是苦味,甘草是甘味。苦甘化咸,咸辛泻肺,就是这么简单。仲景看的很清楚,在辛甘之味的方子中,如果加入酸味药,就是入肝治肝。如果加入苦味药,就同时入肺治肺。

所以,苦杏仁和酸杏子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以上证据,我们认为,“汤液经法图”研究不等于《辅行诀》研究,“汤液经法图”是源,而《辅行诀》诸方、仲景诸方、历代医家诸方都是流,有源有流,源一而流异。根据不同的临床需要,选择不同的组方方式,而配伍原理不变。

明白了这个道理,学习“汤液经法图”就会更快更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cf/1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