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方药量效之一量的概念及传递
前言:方药中与“效”相关的“量”是影响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由于古代历史条件的局限性以及药材质量和度量衡的不统一性,前人对“量”的阐释未能全面深入。在现代医疗条件下我们应当“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对量的概念和“传递”进行深入地挖掘剖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一)量的概念 “量(liàng)”原意指“数的多少”。《中药学》教材对剂量的定义是中药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有研究指出,方药中与“效”相关的“量”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含义的复杂概念,其主体主要涵盖了处方量、饮片量、煎出量、摄入量、吸收量五个方面;而中药的临床药量应当具有处方药味构成数量、每味药的具体分量、调剂和加工后的获得量、最终服用量等;或可理解为单味药的治疗用量、药物间的相对用量、药物的实际利用量等。 从不同角度出发,方药的“量”的确有多个层次:从药材角度,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等;从处方角度,包括整方剂量、单味药剂量、药物之间的配伍量、服量等;从调剂角度,包括处方的调剂量等;从煎煮角度,包括有效成分煎出量等;从药代动力学角度,包括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等。 1.有效成分含量 (1)中药的产地与采收。绝大部分的中药均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或矿物。 《中药学》[2]教材援引《用药法象》指出:“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味则气味不全。”可见,优质的中药材与其产地、采收等关系密切。我国地大物博,有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东西南北各地的气候、光照、水土等都存在较大差异,造就了我国药用资源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这也是古今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劳动者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原因。 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有名词,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如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等。正所谓“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道地药材所含有效成分比其他非道地药材要高,如果以次充好,就会直接影响中药材的药效,从而影响质量效果。 《千金翼方·卷一》谓:“夫药采取,不知时节,……,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明确指出了采收与中药品质的密切关系。现代研究发现不同季节,药物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如人参皂苷以8月含量最高,麻黄生物碱秋季含量最高等。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对保障药效、用药安全、制剂和调剂都有重要的意义。 炮制可以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区分等级;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等。如延胡索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的功效,淫羊藿用羊脂炒后能增强补肾助阳的作用。 2.处方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cf/2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儿子吸毒父亲报警系统盘点毒品的常见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