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6种常用中药药量大揭
编辑:小药童 写于绿树成荫的北京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诚如国医大师张磊先生所说:“同一种药物,有时用量不同,主治功用就不一样,临床效果就会差别很大,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所以深入挖掘药物的剂量和效用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中药功效,提高临床疗效至关重要的环节。” 1麻黄 妖艳的麻黄果实 中药麻黄 为麻黄科小灌木草麻黄、 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麻黄 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尿退肿 麻黄以其轻扬之味,而兼辛温之性,善达肌表,走经络,散风邪,祛除寒毒,用量宜重。 若为风寒外感,用10~15克,常用的有麻黄汤、小青龙汤等。 若为风寒湿痹,用15~30克,入桂枝芍药知母汤、乌附麻辛桂姜草汤,用量轻则效果不佳。 风中摇曳的麻黄茎 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隐匿于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者,用量宜轻,3~5克即可,如阳和汤。 老年男性,麻黄量大,有致癃闭之嫌,但此副作用,可用来治疗儿童遗尿病,多配伍益智仁、芡实、金樱子、莲须等补肾制品。 2柴胡 中药柴胡 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 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野生狭叶柴胡根 柴胡用量不同,临床功效差别很大。《药品化义》:“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泄,若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 若用于解表退热,用量宜大,15~30克,如柴葛解肌汤、柴胡达原饮、小柴胡汤,用量过轻达不到退热效果。 柴胡 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经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若用于疏肝解郁,量宜中等,10~15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龙胆泻肝汤。若用量过大,则使肝气疏泄太过,作用会适得其反,还会损伤阳气和肝阴。 用于升举阳气,少量即可,一般不超过6克,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若用量过大,会减弱人参、黄芪等的益气功能,直接影响益气升阳之效果。 3升麻 阳光下的升麻 中药升麻 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三叶升麻、 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辨证录》:“盖升麻少用则气升,多用则血升也”,升麻少量可以升举阳气,透表发疹。 若用于治疗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崩漏下血等气虚下陷证及疹出不畅的风疹、麻疹等病,用量宜小,3~6克,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升陷汤、升麻葛根汤。 升麻 性微寒,味辛、微甘;归肺、脾、胃、大肠经 疏散退热,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重量可以深入血分,而达凉血解毒的功效,如治疗痈肿疮毒,热毒血痢等热毒炽盛之证,用量宜重,可以用15克以上,如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 若用治疗一般的阳明胃肠郁热证,用量宜适中,10~12克,如清胃散、普济消毒饮。 4羌活 想开花的羌活 中药羌活为 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羌活 或宽叶羌活的干燥根茎及根入药 《本草汇言》:“羌活功能条达肢体,通畅血脉,攻彻邪气,发散风寒风湿。故疡证以能排脓托毒,发溃生肌;目证以之治羞明隐涩,肿痛难开;风证以之治痿、痉、癫痫、麻痹厥逆。 盖其体轻而不重,气清而不浊,味辛而能散,性行而不止,故上行于头,下行于足,遍达肢体,以清气分之邪也。” 羌活 性温,味辛、苦;归肺、膀胱经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故若用于风寒外感,10~15克,如九味羌活汤;若用于风湿痹症,用量宜加重,15~30克,如除风湿羌活汤、羌活胜湿汤。 若用于疡证以排脓托毒,发溃生肌,或用于脾虚湿陷证以升发脾胃清阳之气,用量宜轻,仅以为向导而任佐使之药,3~6克,如升阳益胃汤、羌活透肌汤。 5黄芪 日光里,饱满的黄芪枝头 中药黄芪 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蒙古黄芪 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黄芪具有“量小则壅,量大则通”的特点。若补虚益损,用量一般为10~20克,如归脾汤、圣愈汤、十全大补汤等。 若固表止汗,治疗汗证,黄芪的用量为30克,如气虚自汗的玉屏风散、阴虚盗汗的当归六黄汤。 若升阳举陷、固气摄脱,治疗中气下陷、崩漏脱肛、脏器下垂,黄芪用量30~40克。若利水消肿,治疗腹水、下肢水肿,黄芪用量为40~60克。 黄芪 性微温,味甘;归脾、肺经 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养血生肌 如补中益气汤治脾气虚、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诸症,举元煎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若行滞通痹,治疗中风偏枯,手足不遂,黄芪用量一般从30~60克开始,逐渐加大,如补阳还五汤。 同时黄芪还有对血压双重调节作用,若用于低血压,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若用于高血压,黄芪用量在15克以上。 6红花 夏收开花,花色由黄转为鲜红时采摘 红花 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红花的干燥花 红花 性温、味辛;归心、肝经 活血祛瘀,通经止痛 《药品化义》:“红花,善通利经脉,为血中气药,能泻而又能补,各有妙义。若多用三四钱,则过于辛温,使血走散。 同苏木逐瘀血,合肉桂通经闭,佐归、芍治遍身或胸腹血气刺痛,此其行导而活血也。 若少用七八分,以疏肝气,以助血海,大补血虚,此其调畅而和血也;若止用二三分,入心以配心血,解散心经邪火,令血和调,此其滋养而生血也;分量多寡之义,岂浅鲜哉。” 小视频:中药人为什么必须争分夺秒地采摘红花? 红花具有“量小则和血,量大则破血”的特点。故若用于月经不调、经脉痹阻等证,用量宜小,6~9克,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 若用于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症瘕积聚之证,用量宜大,10~15克,如复元活血汤、八厘散、解毒活血汤。 推荐阅读? 7个治疗便秘的妙方 蒲辅周:我屡用屡效的十首验方 “被长期误解”的仲景名方——肾气丸 本文选自张磊先生的《张磊医学全书》, 视频来自《本草中国》,大部分图片来自周重建先生。 仅作学术交流之用,若有不妥,请联系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课程详情国医大师张磊先生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cf/2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祖坟被塌陷清明节无法祭祖,榆林市榆阳区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