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中医有些方子很奇妙,比如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理血,四君子汤和四物汤结合起来,就是八珍汤,能益气补血。然而在《伤寒论》里,也有几个方子合在一起的,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桂枝麻黄各半汤,其中有何奥秘,且看下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23条,先大概说下,太阳病,得了8,9天了,七天是个周期,看看病到哪儿了,潜台词也是再告诉你,不要拘泥于一天一经之说,疾病有时候会发展,有时候也会留恋,接着说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有一份恶寒,有一分表证,现在恶寒轻,潜台词是说表证轻,接着说了,不呕,大便也没问题,潜台词就是无少阳无阳明。接着“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是快好了表现,如果还有太阳表证,脉会紧,可能会数。接着往后的小半句——“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放到最后,最后的先提过来接着往后看。面有热色……注意反字,也是和此条前半句一种对比,要对比着看。之后提到最后的半句,没有说治法,但是注意这个更字,潜台词是再说可能之前已经用过了汗、下、吐等方法,不能再用,同时,可能形成坏证,往后其实还是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了。整体上讲词条大概就是这样,接下来点几个点:

一,八九日是在说相对七日而言,点出了太阳病日久不愈的大前提;

二,接着说在此大前提下出现的三种情况,“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是第一种。“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是第二种;“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这是第三种。

三,第一种是自愈,其中的“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不呕”暗指少阳;“清便欲自可”,大便没问题,暗指阳明。

四,第二种是阴阳表里俱虚,要根据实际情况随证治之,可以先温,后复其阴,参看29条的甘草干姜汤和芍药甘草汤,也可以用往后学到的芍药甘草附子汤等。另外,个人觉得此小段可以放在此条的最后,是因为可以和第27条参看。供参考。

五,第三种情况,面有热色是阳气郁结,这里的反字是关键点,阳明有时也会有面部红,而此条前头已经说了,无少阳和阳明的情况,因此这里才会出现这个反字。接着之后就进一步说明了,未欲解也。这个时候要结合其他症状,比如身痒,结合脉象等来判断是否是太阳病需要小汗的情况;

六,注意第三种情况中麻黄汤和桂枝汤的配伍的比例,从而来调整补泻的比例。前头说过,桂枝汤是补,麻黄汤是泻;

七,第三种情况的方剂,有时候在治疗一些皮肤病的时候挺常用到,还有一些挺奇怪的病,但是符合此病机的,也可以用。再有就是这些小汗的方剂,对于身体本身比较弱的人有外感的时候,可能会用到,特别是往后的桂枝二麻黄一和桂枝越婢。往后讲到时细说。

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本文作者为马腾飞中医师。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使用。欲了解更多中医健康养生资讯,请







































白癜风能光疗吗
北京中科医院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cf/4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