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整一

二·整二

1.脏厥:

肾阳亏虚——四肢厥逆。

5.脏结:

脏气虚弱——阴寒内结——气血凝滞。

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自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无药

6.结胸VS痞:

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结胸:水热痰互结——胸脘腹部+硬满疼痛——实证。——陷胸汤

痞(自觉心下痞满不舒):心下痞塞不舒——但按着不硬。——泻心汤

16.结胸证

热实结胸证:

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楼)

寒热结胸证:

三物白散(桔梗、巴豆、贝母)

17.痞证

寸脉浮,关脉沉

热痞证:(麻沸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按之濡,其脉关上浮)

附子泻心汤(复恶寒汗出者——表阳虚)

寒热错杂痞证

半夏泻心汤(肠鸣下利+呕恶):半夏、黄芩、黄连、人参、干姜、甘草、大枣

生姜泻心汤(雷鸣切痛)

甘草泻心汤(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腹中雷鸣)

其他痞证

痰气痞证——旋覆代赭汤(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水痞证——五苓散

误下后——下利

赤石脂禹余粮汤

2.阳浮而阴竭:

脉象:

轻取——浮得——阳浮。

病机:

卫阳抗邪——浮盛于外——阳浮。

营阴因汗出而伤——阴竭。

13.膜原:

解剖位置:隔膜与腹满之胸膜与膈肌之间。

经络:半表半里。

3.熬——干煎——烘、炒、焙。

4.坏病——变证+不循六经。

5.自利:自发性下利——不是误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不欲食,食即吐,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太阴

厥阴

腹满

腹满而吐

消渴

消渴

腹满而吐

食则吐蛔

时腹自痛

心中疼热

食欲

食不下(吃不下)

饥而不欲食(不想吃)

下之

必胸下结硬

利不止

默写: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腹必结硬。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必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必吐蛔。下之利不止。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腹必结硬。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必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6.六经病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腹必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细微微细,但欲寐。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必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7.太阳表病:

1.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营卫不和,太阳中风)。

1.桂枝汤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项背强几几。

桂枝加杏仁厚朴汤厚朴杏子汤:喘家。

桂枝加附子汤: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胸阳不足/不振):脉促胸满+微寒者。

新加汤:(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身疼痛,脉沉迟。

2.伤寒表实证——麻黄汤

麻黄汤兼证:

葛根汤:项背强几几,恶寒恶风、

葛根加半夏汤:太阳+阳明+不下利,但呕者。

大青龙汤: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

小青龙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3.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一日二三度发+发热、身痒)

桂枝二麻黄一汤(一日再发)

桂枝二越婢一汤

14.太阳里病:

蓄水证:

五苓散。

五苓散(水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口渴、小便不利)

茯苓甘草汤(中焦——口不渴,小便自利)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蓄血轻证)——调胃承气汤减芒硝之量加桃仁、桂枝。

抵当汤(蓄血重证)

15.太阳病变证:

1.热证:

1.栀子豉汤类(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若病人旧微溏,不可服之。

1.栀子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少气)

栀子干姜豉汤(呕)

2.栀子厚朴汤(心烦腹痛,卧起不安者)

3.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烦者)

2.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3.白虎加人参汤(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

4.葛根芩连汤(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

桂枝加附子汤: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5.黄芩汤(若下利),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若呕者)(太阳和少阳合病)

葛根加半夏汤:太阳+阳明+不下利,但呕者。

黄芩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

不属于寒热并用的是:黄芩汤。

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乌梅丸。

2.心阳虚证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发汗必惊狂,卧起不安者)

栀子厚朴汤(心烦腹痛,卧起不安者)

桂枝柴胡加桂汤(必发奔豚)

3.水气证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欲作奔豚)

桂枝柴胡加桂汤(必发奔豚)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

4.脾虚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腹胀满)

小建中汤(心中悸而烦)

桂枝人参汤(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5.肾阳虚证

干姜附子汤(昼日烦躁不得眠)

茯苓四逆汤(烦躁者)

真武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6.阴阳两虚证

甘草干姜汤(咽中干、烦躁、吐逆),芍药甘草汤(厥愈足温)

芍药甘草附子汤(反恶寒)

干姜附子汤(昼日烦躁不得眠)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

8.暑厥、风、瘥:

暑厥:心包——神昏+肢厥。

暑风:肝经——肢厥。

暑瘥:肺络——咯血、咳血、衄血、咳嗽气促。

9.入营VS血:

入营:犀角、玄参、羚羊角。

入血:生地、丹皮、玄参、阿胶、赤芍。

10.战汗:

病邪留恋气分——正气鼓邪外出——先战后汗——益胃。

11.浊邪害清:

害清:清窍——鼻塞、耳聋。

两阳:风邪+温邪,湿邪。

水土之气:

肺(属金生水)、胃(主水)。

温热——津液不能上润头窍。

12.甘守津还:

针对:津液不足(滋润药)+湿浊不化(清化药)。

加入:甘草——守中气+复津液。

13.吴茱萸汤VS小建中汤VS当归四逆汤: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炙甘草。

小建中汤:太阳病,心中烦而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手足厥冷,脉微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18.邪入于

络——肌肤不仁

经——重不胜

腑——不识人

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19.

背——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

转摇不能——肾

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

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

20.寒疝:

阳虚寒盛

寒疝绕脐痛,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

破积散寒止痛

大乌头煎

内外皆寒(寒疝兼有表证)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解表散寒温中止痛

乌头桂枝汤

血虚寒滞

腹中痛,及胁痛里急,其脉细

养血散寒

当归生姜羊肉汤

31.心痛:

寒饮气逆(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枳实生姜汤。

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

26.历节:(心肝气血虚+外邪)

风湿历节(脚肿欲吐+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

寒湿历节——乌头汤

肝肾不足——脉沉弱

29.湿:

寒湿表实——麻黄加术汤。(身烦疼)

风湿表实——麻杏苡甘汤。(一身尽疼+日晡所加剧)

风湿+表虚——防己黄芪汤。(汗出恶风)

风湿+阳虚——(身疼烦)桂枝附子汤、(身痹+大便坚、小便自利)白术附子汤(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风湿+阳虚+寒湿偏盛——甘草附子汤。(痛不可屈伸,近之则痛剧)

21.黄疸:

女劳疸——硝石凡石散——腹满不治。

猪膏发煎——胃肠燥结。

22.桃花汤——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赤石脂、干姜、粳米——中阳滑脱失禁(无里急后重)

附子粳米汤——附子、粳米、半夏、大枣、甘草。

23.三承气汤的药物用量:

芒硝用量: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服法:温顿服之+少少温服之。

枳实厚朴用量: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三方中大黄用量一致

唯大承气汤大黄后

大黄后下——大陷胸汤。

24.肺胀——作风水——发汗则愈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小青龙汤——水去呕止,其人形肿——加杏仁而不加麻黄——血虚

25.黄疸

黄疸病病因病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

湿热发黄:“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寒湿发黄:“腹满,舌痿黄,燥不得睡,属黄家。”

证治:

谷疸:“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

清利湿热,活血退黄——茵陈蒿汤(湿热两盛之黄疸)

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或无热,靖言了了——无心中热。

清心除烦,上下分消——栀子大黄汤(栀子、大黄、枳实、豉)

女劳疸:“黄家日哺所发热而反恶寒,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腹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小便不利”

消瘀退黄,化湿散结——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

湿VS热:

湿>热——茵陈五苓散。

热盛里和——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表和里实——大黄硝石汤

27.五虚五实:(脉+皮+腹部+前后阴+饮食)

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五实: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

30.天年:

十岁——好走;

二十岁——趋;

三十——步;

四十——坐:

五十——目始不明;

六十——卧。

31.气厚——发热。

32.治湿:

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湿痹。

33.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辛开苦降,清化湿热。

34.痉:

柔痉(身体强,几几然)——栝楼桂枝汤。

栝楼崔麦丸——肾阳不足,下寒上燥。

欲作刚痉——葛根汤。

刚痉(卧不着席,脚挛急,必JIE齿)——大承气汤。

35.桂枝汤: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热在血分。

36.妊娠养胎:

血虚+湿热——当归散。

脾虚+湿寒——白术散。

37.胞阻——当归胶艾汤;恶阻——干姜人参半夏丸。

恶阻:即妊娠呕吐,妇女妊娠两个月左右因阴阳失调、冲脉之气上逆,胃失和降而致呕吐、不能食的表现称为妊娠恶阻。

38.己椒苈黄丸——若渴——加芒硝。——有效:口渴。

黄疸——除热必哕——小半夏汤。

39.热入血室:

少阳——寒热往来如疟状。

阳明——昼日明了,暮则谵语。

妇人病——昼日明了,暮则谵语+经水适断。

40.温经汤兼证:

少腹寒,久不受胎+月水来过多+至期不来

41.六腑咳——合穴。

42.不会烦躁的是:桂枝人参汤(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大承气汤、吴茱萸汤。

桂枝人参汤(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43.肺痿——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脉虚——虚热型——麦门冬汤。

44.气利:

泄泻/痢疾。

分类:因气而利、利而扰气、以气为利、气与利兼见。

45.附子汤——身痛——肾阳虚弱+寒湿内盛。

46.蒿芩清胆汤——暑湿阻少阳。

三石汤——湿+三焦。

王氏连朴饮——湿热并重+中焦。——辛开苦降。

藿朴夏苓汤——湿偏卫表+化热不明显。

湿温病,身热已退,脘中微闷,知饥不食——清宣芳华,淡渗利湿——五叶芦根汤

47.男子——天癸——二八生

48.大黄附子汤——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十枣汤——平旦服。

大黄硝石汤——顿服。(湿热内郁+热>湿)

大乌头煎——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49.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麻黄、白术、生姜、甘草、防风、炮附子(不是生附子)。

栝楼瞿麦丸——主药——炮附子。——温阳利水+润燥。(小便不利,苦渴,浮肿,腹中痛。)

栝楼桂枝汤——栝楼根+桂枝汤。

人参汤:人参、甘草、干姜、白术(无茯苓)。

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大枣、甘草、细辛、通草。

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甘草、附子、干姜。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炙甘草、生附子、干姜),区别是:通脉四逆汤的干姜、生附子用量更大。

通脉四逆汤加减法:

面赤——葱白。

腹中痛——去葱白,加芍药。

呕——生姜。

咽痛——去芍药加桔梗。

利止、脉不出——去桔梗,加人参。

大陷胸丸是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

50.肺热——痿——色白而毛败。

51.麻杏苡甘汤——风湿+阳郁化热。

52.湿邪化燥+灼热、烦躁、便血——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

53.瓜蒌桂枝汤——脉象——沉迟。

胸痹——阳微阴弦。

寒疝——脉弦紧。

历节+胃有蕴热,外有风温——趺阳脉浮而滑。

54.银翘散+颈肿咽痛——银翘散+玄参、马勃。

口渴甚——花粉、沙参。

55.风温,邪热壅肺——身热,咳喘,舌红苔黄,脉数。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56.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无四肢厥逆)。

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大陷胸汤。

57.黄疸,湿>热——栀子大黄汤。

黄疸+表虚者——桂枝加黄芪汤。

黄——猪膏发煎——燥结发黄(润)。

男子黄,小便自利——虚劳小建中汤。

黄疸——口渴——难治。

58.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麻杏石甘汤。

59.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外已解。

60.小青龙汤——支饮——冲气上逆——下焦阳虚。

61.上消(渴欲饮水,口舌干燥)——白虎加人参汤。

中消——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消谷——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

肠中热——出黄如糜;

胃中寒——腹胀;

肠中寒——肠鸣飧泻。

飧泻——下利完谷不化。

62.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

妊娠,腹中痛——气滞血瘀+水湿——肝郁脾虚——当归芍药散。

冲任虚寒+瘀血——崩漏——红蓝花酒——唇口干燥。

63.呕吐+心下痞+眩悸——小半夏加茯苓汤。

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

64.越婢加半夏汤——其人喘,目如脱,脉浮大。

65.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大定风珠。

66.宣白承气汤——脏腑合治。

67.伏暑——湿热类温病——暑湿病邪。

68.肾——胃之关。

69.咳——聚于胃,关于肺。

70.附子汤VS真武汤——共有:炮附子、茯苓、白术、芍药;不共有——人参。

7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2.太阴病——误下——脾阳益虚,寒湿凝滞,气机不通——胸下结硬。

中YE——若发汗——恶寒。

73.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74.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75.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侯氏黑散。

76.阴阳两虚——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偏阳虚)。

77.吐涎沫而癫眩——五苓散。

渴欲饮水不止——文蛤散。

78.肠DAN——月事以时下;石JIA——不下。

79.蒲灰散——小便不利——湿热内阻+瘀血。

80.伤寒转阳明——JI然微汗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10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