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张伯礼狙击奥密克戎,送给天津孩子
哪些偏方能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25.html传播中医声音,分享不同观点。本着这一宗旨,店小二特转发梧桐先生撰写的《“人民英雄”张伯礼送给天津孩子们一个中医伊甸园》。梧桐先生本名陈卓宇,是年广东省博罗县文科状元,本硕连读于中国人民大学。他痴迷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放弃名利潜心钻研中医十余年,学有所成、独树一帜。以下是文章全部内容,我们一起学习交流。 远离中医的这多年,人们似乎更加无助了:疑难杂症和奇形怪状的病,屡屡见诸报端。更有甚者,似乎现在中国人也接受了一个事实:树可以老死,但是人却只能因为生病而死,百年人瑞,享天年体面而登天,难道是奢望吗? 至于轻松筹,其实是沉重筹,老百姓仍然在沉重的医疗压迫下,喘不过气来。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返贫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问题出在哪? 1我虽然也写作,也像个自媒体。但是跟很多中医自媒体相比,我的个性和风格应该是不大一样的: 首先,作为一个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学生——人大被坊间戏称为“中央第二党校”——我的确还记得当年在宿舍挥斥方遒,纵谈国事的年轻岁月;然而知道我的人,都了解我给自己几个中医群立的第一条规矩就是莫谈国事。 对外,我说的是:国事,自有相关部门去管,自有相关研究政策、方针的专家学者管,我只是江湖间一术士,将方术研究清楚即可,是为本分。 潜台词则是:当年我玩得就比你们野多了,溜多了。清谈误国,实干兴邦,做点实事即可。 其次,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理性的现代人,我对于一些伪科学,都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探究,看背后到底符不符合基本的逻辑,符不符合基本的常识,然而才果断进行批判。 最后,我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医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不是光会写,还会看病。遇到新冠这种公共事件,我不光有理论,还有实战经验,这也注定我去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真的是从医学的本源出发,而不人云亦云。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深思熟虑的。我从背起书包上学,到今日,没有一日不读书。不读书,人都轻飘飘的,哪有什么真知灼见,遑论影响高人、大人物,只会贻笑大方。 2新华网报道《感染了奥密克戎的孩子们,现在咋样了?》描述了孩子们在中医伊甸园的情形,开头是这么描述的。 我相信新华网的记者写这篇报道,一定是带着目的的:50个孩子被隔离治疗,最小的只有5岁,他们每一个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家长的心。 更何况现在是离开家长身边,隔离在异地。家长的焦灼是可以想象的。 所以这篇报道的政治任务就是:安抚,安抚家长躁动的心。 这种安抚,不是靠描写孩子们“情绪稳定”来传达的;作为医学专业领域的报道,安抚是通过传递医学处理的靠谱和确定性来传达的。 客观地讲,这篇报道安抚人心的作用是起到了的。 报道是这样说的: 1月10日进入“红区”的天津中医院儿科主任李新民对此也有着同样的感受,“孩子们太配合了,太可爱了”。 “医生、护士都穿着防护服,孩子们看不清我们的脸,但是都表现得非常好。我告诉孩子们,中药比较苦,但是能够帮助你们治病,让身体好起来,答应我一起努力好不好?孩子们就和我一起举起小拳头加油!”李新民欣慰地说。 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很安稳人心?其实李新民主任可能没怎么喝过中药。 当疾病伊始,用桂枝汤的话,桂枝辛香,芍药酸,大枣香甜,炙甘草甜中微苦,生姜辣来散寒开胃,其实一锅端出来,甜香微带酸辣,不难喝。 麻黄汤呢?麻黄味淡,桂枝香甜,炙甘草刚说了,杏仁则是做杏仁露的原料,香甜是不必说了。 而我之前前一篇文章刚探讨新华社采访张伯礼揭示:桂枝汤、麻黄汤即可治愈“奥密克戎”,桂枝汤和麻黄汤在奥密克戎初发时就已经管用了。当然如果时间拖了,加减是必须的;且每个人遇到病情进展不一样,处方是要科学定量的。 50个孩子被隔离,这事可大可小,搞不好就是个社会事件。 如果这事放在西安会怎样?天津的父母官当然可以松一口气,毕竟有张伯礼坐镇。西安则是迫不及待将德叔从广州搬了过去,算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公里风尘仆仆,只为送一碗中药解救世人和被疫情折磨的官员。 其他没有疫情的地区官员,是不是先拜拜码头,去本医院走一走,有备无患?当然人之常情就在于往来,是不是也帮中医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疫情过后就忘记中医,下一次就不一定有那么好运气。 3还要注意这几个词:孩子们太配合了:有效所以配合,其他小朋友喝了药就有效,当然就配合。这是毫无疑问的。2岁的小孩就会评估喝药和扛过去的风险。又不蠢。我还碰过有的小孩稍微好一点就不要喝药了,觉得不划算。 太可爱了:写医疗报道的记者们,是不是第一次用这个词语?这个词语用出来: 第一,不再宣扬紧迫、恐慌了,这个疾病已经被中医攻克了,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第二,不需要上大型医疗器械了,不再需要定量定性加班加点研究怎么对抗病毒了,不用再跟时间赛跑了,因为中医已经将病人控制在轻症,就像张伯礼在武汉江夏方舱做到的那样。 第三,病人终于是人了,终于不是躺在手术台待切割的肉,终于是有情有肉的人了。当心情愉悦,病情也就难以进展。 黄帝内经早就揭示了这一点: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本来疾病的变化是有次序的,但是人的担忧、悲伤或者没有节律的喜悦或者愤怒都可能让小病快速进化成重病。 小孩子没有什么心理负担,虽然没跟父母一起,但是只要开导,就好了。更何况文中还提到孩子可以跟家长视频。 成人呢?医生拿到体检报告,第一句话就是让家属过来,如果自己能承受,就自己听:你只剩下3个月了。 ——我一直认为这个是非常惨无人道的。正确的说法是:医院看,你就只剩下3个月了。总而言之,西医在宣判的时候必须明确告知这不是权威论断,而只是西医的论断,只是西医的一家之言。 天下之大,非井底之蛙可能想象。很多患者在中医治疗下奇迹般的存活了几十年,最后老死,而非病死。这是我知道的事情。 否则如何体现中西医并重?中西医并重的意思就是中西医相互尊重。你既然不了解中医,下结论的时候请只提西医,而不能以医学的代言人自居。 4我们继续看报道: 张伯礼认为,奥密克戎是外感风寒,风束肺卫,“风邪”特征非常明显,患者头疼、发热、咽疼,鼻塞、流清鼻涕,咳嗽、少痰,有痰的也是白痰,所以用祛风镇咳、宣肺解表的药效果较好。 |1月12日,药师在天津中医院进行中药调剂。新华社记者孙凡越摄 李新民说:“中医治疗后热退较快,咳嗽的症状明显减轻。” ——人民英雄张伯礼的判断我之前分析过了,不再赘述。 李新民的表达跟笔者的观感是一致的: 第一,中西医都号称能退热,但是中医退热较快。临床经常一副药中的第一碗就退热了。 第二,美林和桂枝麻黄的退热我之前已经比较过了:我们中医用桂枝发汗的时候,大枣甘草就跟着来了,补充肠胃的津液;我们中医用麻黄发汗的时候,往往跟着杏仁,补足肺中的水分。美林后面可没跟着什么东西,所以汗后可能导致肠胃的空虚、肺中水分的干涸。 胃中空虚:肠胃病的雏形、或者开始食欲不振。 肺中空虚:肺炎的雏形,鼻子和肺连一起,整个呼吸系统都可能会有问题。 也因为美林只是西药厂从麻黄提取了一点麻黄碱,而没有将整个经方的精神学过去,除了可能给胃、肺造成后遗症,也可能发烧反复,不容易断根。 内经:病久则传化。持续发烧,容易转化为更严重的症状。 5整个报道,还有一小段,我觉得是值得玩味的: “从西医治疗角度来说,我们主要是观察和对症治疗,比如给发烧的孩子们吃退烧药,有咳嗽症状的孩子们服用止咳药,鼻塞的孩子们用鼻喷剂,同时让孩子们大量喝水。” 这是在说什么?我觉得其实这是整篇报道的神来之笔,绝对不可忽视。 第一,西医终于没有过度治疗了。不再渲染恐慌的气氛,不再追求什么高大上的科学仪器,而只是回归一个家庭中家长都能做的,那就是喂点药,不再想着怎样深度介入。 虽然这样的治疗不一定有用。之前的文章《中医杂志》揭示抗疫真相:中医中药在治病,中西医结合反而拖后腿写过了,不再赘述。 第二,退烧药的弊端已经讨论过了。西医并没有根治感冒的办法,也并不认为感冒是可以治愈的。但是中医是可以治愈感冒的,局部疫情屡次清零正说明了这一点。 《伤寒杂病论》则记载了从最初太阳表证(奥密克戎病毒即是)到最末端的厥阴症的治法。人家写了一本书,流传年,我没法在这里完全展开揭示。反正就是这么治好的。 第三,退烧药既然不治病,当然可能调动了资源,比如可能调动了胃中肺中的水分,导致胃、肺的空虚。而止咳药呢?我查百度,观感是这样的: 简单而言,麻黄汤中的杏仁就是止咳药。西医开中成药,值得鼓励,西学中嘛!只是千万不要1,弄错药性;2,麻黄汤已经有杏仁不要重复了。画蛇添足就不好了。 第四,大量喝水。你见过有人渴死吗?没有。傻子都知道渴了就要喝水。在太阳表证,尚未到阳明化热,人是不会渴的,人是不会渴的。人是不会渴的! 人口渴是因为发烧将津液烧灼掉了,所以自动找水喝。须知大暴雨的季节,比如郑州,应该记得水漫城市的惨状;人也一样,多余的水分只会给人体的排水器官造成负荷。 当然你认为蛇一定要有脚才放心,我无话可说。 6没有疾病的恐慌,没有大型医疗器械的恐惧,没有对病毒的恐惧,天津张伯礼成功送给孩子们一个中医伊甸园。 奥密克戎无非就是一个大号的流感,中医成功抵御了,这是它真理性的展现。那些被误治的疾病呢?那些没有被伊甸园庇护的疾病呢? 那些持续发烧不退,找不到正确办法退烧,最后导致传化,产生重疾的孩子和家庭呢?! 此前有个中医药局领导说其实可以办一个中医特区。 在这个中医特区,一切以中医为主,民间中医合法执业,政策层面可以参考深圳,做一些特殊安排。我深以为可以。 那一定是一个老有所养,老有尊严,不再有重症大疾,医保合理可控,安乐祥和的伊甸园。 而这样的伊甸园,我相信任何一个合格的中医师,都已经在自己身边造就了。 福泽亲人、众生,每一个中医师都可以做到,也已经做到了。 最后建议李新民主任喝一次桂枝汤,口感不错的。 外一段: 医不叩门,一般的理解是医生不要主动请病人治。我的理解是,其实病人的生活环境可能就有让他生病的因子,或者“病气”的存在。所以让病人脱离熟悉的环境就医,还是有道理的。古代的名医,葛洪在罗浮山。又有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居于梧桐山,数年下来的确觉得洗髓伐骨,红尘中人来到,沾染一二分,何尝无益。 又一段: 我的同学,有党报副总编辑,有小米,小红书,知乎的高管……但也有很多就在体制内或者银行,报社,新华社,人民日报的。大家都在努力,可能选的行业一般,没准发展也慢一些,最终都是为人民服务,殊途同归。 但过去,我始终认为,要找准一生的落脚地,不要为财,不要为官位职位,要想着做事,做大事,做有益于全人类的事。 现如今,我只想做一个纯粹的人,不为名不为利,也不再想做大事,做一点小事。 好友说,中国万个名校毕业生也没一个像你这样真把中医当事儿在做的。此言得之。 最后一段: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面部中风要用中医针灸来治(终于知道了)。这最起码说明两个道理:第一,风是存在的。吹多了,脸真的会歪。中医研究的风是确定的,客观存在的,不是臆想。第二,经络是存在的,否则扎针无效。 当现代医学认为风不存在,经络也不存在,包括寒热也不存在,事实上,就已经片面了,无法代表整体医学或者人类医学的完整进步。 我乐意于承认病毒的存在,我也愿意看X光片,SoWhat?!这个只是中医可以借用的先进的化学、物理方法,但是中医的精髓却是西医很难移植进入的。上海最近在大规模鼓励西学中,出台了《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诊疗活动执业管理办法》,我觉得西学中是值得肯定的,当然首先要理解风,理解寒热,理解湿。 风是客观存在的,跟病毒一样。 还有人攻击中医,说各个专家对病毒的定义不一样。你们西医倒是定义准确,为何至今拿不出一款好药?内经·异法方宜论早就说明了,病的治法可以多种多样,中药组合也可以多种多样,只要符合病人的病情,符合人体运行的逻辑即可。 抛开了风、寒、湿,医学是摸不到人体正确的大门的。 END文章来源:经方梧桐先生部分图片来源:新华社、网络等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号观点。公益宣传,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点个“在看”每天收到最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b/10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五脏所欲所苦此文是中医理解脏腑的重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