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翅医话说说麻黄那些事
麻黄,是个很好用的一味药,可是古来不少说法是用不好就麻烦,束缚了医家手脚。我初行医时,见父亲经常用麻黄,只是自己多不敢用,怕用不好惹事。有道是,学问与年岁俱长,胆识也当与实践共进。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我对麻黄的使用有了更新的认识。 先看看医圣对麻黄的用法,以见制方的严谨。 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粗略的统计了一下,用麻黄的方大概有二十八方,其中,剂量也不尽同。 太阳表实、阳证用量最重,如大青龙,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皆用六两,合今日公制九十余克 少阴病发热、阴证用量轻,如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只用二两,就是三十多克,是阳证用量的三分之一,阴阳用法判然如此。 发汗,麻黄必伍桂枝,如麻黄汤,葛根汤,麻黄用三两,桂枝用二两,比例是三比二;而大青龙因有郁热,桂枝虽然也用二两,却只是麻黄的三分之一。 麻黄伍生姜也是常法,大青龙用生姜三两,用量超过桂枝,药后勿需温覆,即可汗出,与麻黄汤不用生姜,药后“覆取微似汗”的将息法有所不同;越婢及越婢加术汤也用生姜三两,是为协助麻黄散水气,不与桂枝为伍就少发汗之力。 麻黄汤的发汗力度不及大青龙,其机巧在于麻桂的比例及是否用生姜。葛根汤虽然也用生姜三两,而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葛根与麻黄,其中有大枣养津液,芍药敛营阴,其发汗力度就更小了。 大青龙则不然,用桂枝,生姜助发汗,就用大枣助汗源,且勿需芍药之掣肘。 小发汗方如桂麻各半,桂二麻一,其用桂枝汤药味的体例是不变的,虽有汗出也不避麻黄,只在恶寒无汗与发热汗出之间斟酌麻黄与桂枝的用量。略加分析麻黄用量及麻桂方的药味变化,制方严谨与移步换形之妙可见一斑。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发表出汗已如上几方所治,那么“温疟”者何? 《素问·疟论》以“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发热恶寒可知,也必以麻黄发表出汗;《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言:“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结痛烦,时呕,白虎桂枝汤主之”,则热病无表寒即不可用麻黄也明矣!并非有内热就不可用麻黄,其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即为治温方,麻黄伍石膏即可。 后世温热家独不喜麻黄,言治温热力避温燥是有见地的,而温热初起,麻黄剂并非绝对不可涉足。我最初行医时,也被一些医家所影响,治热病只要见咽喉疼痛,舌红苔黄即不敢使麻黄剂,多取连翘,二花,荆芥,薄荷、桑叶、菊花等平和之品,然疗效不尽人意,故而在十几年前就摸索此类病的治法,虽然不敢随意应用麻黄剂,也根据大青龙体例,发明“代大青龙汤”,疗效得以提高,然体例近似,终不抵用麻黄的大青龙效力。根据经典对咽痛及咽喉不利的论述及治法,我又在实践中把麻黄与升麻,甘草,桔梗等合用,发明“二麻汤”,用于治疗以咽喉红肿疼痛为主的热病,多可一二剂愈,虽在夏日也不避麻黄。 《本草正》:“麻黄……大能表散风邪,祛除寒毒。一应温疫、疟疾、瘴气、山岚,凡足三阳表实之证,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阴、厥阴筋骨之间,非用麻黄、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则在佐使之间……故仲景诸方,以此为首,实千古之独得者也。 今见后人多有畏之为毒药而不敢用,又有谓夏月不宜用麻黄者,皆不达。虽在李氏有云,若过发汗则汗多亡阳,若自汗表虚之人,用之则脱人元气,是皆过用及误用而然,若阴邪深入,则无论冬夏,皆所最宜,又何过之有。 此外如手太阴之风寒咳嗽,手少阴之风热斑疹,足少阴之风水肿胀,足厥阴之风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为最。然柴胡、麻黄俱为散邪要药,但阳邪宜柴胡,阴邪宜麻黄,不可不察也”诚哉斯言! 《本草正义》也说:“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观此等语,乃临床家真言,麻黄焉可不放心使之? 麻黄平喘效力是医家的共识,一般认为有汗不可用麻黄,然治“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的麻杏甘石汤,麻黄用四量与杏仁、石膏为伍,“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的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用六两与石膏为伍已如上述。此等证都可见汗出,也可认为是治温热方,麻黄在此就不可认为是发表出汗所用了,是取平喘之功。虚喘之证,一般认为不可用麻黄,然以此治标也未尝不可。 张张景岳发明金水六君煎,以六君子加当归,重用熟地黄,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息等证,神效”,我在实践中遇此类喘疾,以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杏仁,重用熟地黄,佐用麻黄,其效也不虚言也! 香薷味辛,气温,能发汗解表,有行水散湿之功,被誉为夏月之麻黄,代表方有《局方》香薷饮,配扁豆,厚朴,治夏月饮冷受凉,外感于寒,内伤以湿,无汗而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四肢倦怠,胸脘痞闷。 在此方基础上, 又有黄连香薷饮, 五味香薷饮, 十味香薷饮等方, 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歌曰: 三物香薷豆朴先, 若云热甚宜黄连, 草苓五物还十物, 瓜橘参芪白术全, 甚至《温病条辨》中,吴鞠通在三物香薷饮的基础上把扁豆换为扁豆花,加二花,连翘,命曰:新加香薷饮,治手太阴暑温发热无汗,恶寒身重而疼痛。 其实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中,师言:“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用麻黄汤配伍苍术,“覆取微似汗”,并行表里之湿。 夏夏月人若不顺应天时,随汗出而泄热,贪凉饮冷,外感发热夹湿,多被称为“阴暑”证,其实也是“伤寒”,只是在夏月人常汗多,惧怕麻黄发阳,故而医家有用香薷代麻黄的习惯,试问,若不受寒,哪来汗孔闭塞,发热恶寒无汗之证?有是证而用是方,麻黄夏月何必畏惧,精义在于发汗禁忌证以及服药之法,故而虽在冬月使麻黄也应于汤法中仔细推求之。 樊正阳您的赞赏是我的动力 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ujiaoj.com/mhjb/3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刘博士讲中医芈月传又一害人凶器麻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