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解表温化寒饮

小小青龙最有功

风寒束表饮停胸

细辛半夏甘和味

姜桂麻黄芍药同

现代剂量:麻黄15桂枝15白芍15炙甘草15干姜15细辛15法半夏15五味子15

记忆方法:

麻黄汤去杏仁(加上也无碍)+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化痰饮,仲景惯用组合)

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上也无碍,参考射干麻黄汤即有生姜大枣

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加温化痰饮组合“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小青龙汤加减里有很多“去麻黄”的情况,所以麻黄不是小青龙汤必须,桂枝汤去生姜大枣是小青龙汤的核心,取其温通血脉,促进其他药物温化寒饮。

伤寒,表不解(脉浮紧,发热恶寒无汗身疼痛),心下(腹腔)有水气(水湿邪气),干呕(在胃),发热而咳(在肺),或渴(脾胃虚寒,生津不利)、或利(在大肠)、或噎(在胃)、或小便不利(在膀胱),少腹满(在膀胱气化不利),或喘者(在肺),小青龙汤主之。

水湿邪气的特点是四处流溢,基于患者体质,各个器官组织都有被侵犯的可能,本本质不变,治疗法则不变——温化痰饮。

咳逆倚息,不得卧,脉浮弦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用,多用于外感风寒早期,且并发寒饮

小青龙汤主治外感风寒内有水饮所致的发热咳喘,旁治很多或然症,都是水湿邪气过剩、侵犯不同器官的表现。

小青龙汤属于表里同病,表里兼治。

小青龙汤与射干麻黄汤的区别是去掉了桂枝、芍药,增加了止咳平喘药,加入了生姜大枣;小青龙汤主急症发热咳喘痰多,射干麻黄汤主慢证兼有脾虚的无热咳喘痰多。

小青龙汤脉:浮紧

小青龙汤证:外感风寒,内伤水饮,表里同病

小青龙汤主治: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

中成药:小青龙颗粒/合剂

小青龙汤医案

吴鞠通医案:治徐某,26岁,酒客,脉弦细而沉,喘满短气,胁连腰痛,有汗,舌苔白滑而厚,恶风寒,倚息不得卧,此系内饮招外风为病,小青龙去麻辛证也。桂枝18克,干姜9克,杏仁15克,炒白芍12克,生姜9克,半夏18克,炙甘草3克,制五味4.5克,旋覆花9克(布包煎)。

由此证可见,小青龙汤的核心为桂枝汤加温化寒饮组合,麻黄非必须用药。如有汗出表现,更应该去除麻黄、细辛发散之药。

吴佩衡医案:郑某某,女,二十五岁,患慢性哮喘病已十四年之久,现身孕四月……症见咳嗽短气而喘,痰多色白,咽喉不利,时发喘息哮鸣。面色淡而少华,目眶、口唇呈青乌色。胸中满闷,少气懒言,咳声低弱,咳时则由胸部牵引小腹作疼,食少不思饮,溺短不清,夜间咳喘尤甚,难于平卧入寐。舌苔白滑厚腻,舌质含青色,脉现弦滑,沉取则弱而无力。此系风寒伏于肺胃,久咳肺肾气虚,阳不足以运行,寒湿痰饮阻遏而成是证,方用小青龙汤加附片。附片克,杭芍10克,麻黄10克,北细辛6克,干姜30克,桂枝20克,五味子5克,半夏10克,甘草10克。服上方二剂后,咳吐大量清稀白痰,胸闷,气短及喘咳均已较轻,能入睡四五小时,食思见增,唇舌转红,仍微带青色,厚腻白苔退去其半。上方虽见效。然阳气末充,寒湿痰饮尚未肃清,继以温化开提之剂治之。方用四逆、二陈合方加麻、辛、桂。附片克,干姜40克,茯苓30克,法夏15克,麻茸10克(蜜炙),广陈皮10克,北细辛8克,上肉桂10克(研末,泡水兑入),甘草10克。服上方后喘咳皆有减少。治法不变,仍用此方,随证加减药味及分量,共服二十余剂后哮喘咳嗽日渐平息。再服十余剂,病遂痊愈,身孕无恙,至足月顺产一子,娩后母子均健康。

这个病例由如下特点:

病程长达14年

孕妇

重用了附片,且第二次用量达克之多,又与法半夏同用(但法半夏用量少了,应在30克以上)

《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医案:谭某,男孩,7个月。病已十余天,经服中药,6天无效。卫生所诊为支气管肺炎,打针服西药七八天亦无效。患儿张口喘急,喉中痰鸣,势如牵锯,胸高气满,皮肤灼热,无汗出,口内多涎,苔薄白而润,察其指纹浮、青。小便清长,大便不泄。时值三伏,脉证合参,系表寒外闭,内夹饮邪,法取小青龙汤辛溫散寒逐饮,嘱暂服一剂。

越日复诊。予问昨不见来?其母答曰:服先生药,病症好转,昨因天雨,有一谭医问之,为处一方,小儿服至第二煎时,气喘又急,随即手足如冰,两目上翻,牙关紧急,人事昏迷,幸得邻近一老妪,用炒盐揩擦小儿腹胸肚背半时之久,人事稍醒。今烦先生再诊,视其患儿两目不干涩,鼻流清涕,舌淡白,指纹浮青,痰鸣。检阅谭方为葶苈、大黄、枳实、黄芩、胆星、桑皮、杏仁之属,心中忖度,表寒服此寒凉,何异履霜冰至!表寒未罢,里寒又生,痰水相结,清道阻塞。故昏厥由是而生,寒凉损其胸阳,非附姜辛之辛热,难以消其阴翳而复其元阳也。仍以小青龙加乌附,并嘱其母勿贪荤腥油腻,以清汤白饭疏洁其乳,使无痰浊凝结,一剂气平热退。

三诊:仅有微咳,面色不华,体弱虚怯,改用八味肾气丸加五味子以培真元,嘱服两剂。

越日四诊:孩儿诸症悉平,嬉戏如常,指纹淡红,舌红润无苔,投六君调理,转弱为强。

这个医案的特点:

婴幼儿,病程长

小儿脉诊不易,通过食指络脉诊断

病发三伏天,表寒经久不愈

经医寒凉化痰之药误,差点没命

后期调理,补肾、健脾,循序渐进

《临证实验录》:赵某,26岁。新产满月,感受风寒,咳嗽不休。虽经多方医治,均未中病,迁延已逾月余。倦怠神疲,日渐消瘦,经胸透,心、膈、肺未见异常,求服中药。

望其面色萎黄,略显浮肿,形态畏冷,时已至夏,头仍双巾。舌质淡红,苔白滑。询知恶寒,无汗,夜间鼻塞,咳喘气短,痰涎清稀,且泛白沫。胃纳不馨,时呕吐清水,二便正常。诊得脉象沉细。

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6g桂枝6g白芍6g甘草4.5g半夏10g茯苓10g细辛3g五味子3g生姜6片二剂。

药后汗出津津,当晚咳嗽大减,二剂后咳逆全止。

此医案特点:

产妇感寒,迁延月余

脉沉细,而不浮,但恶寒无汗表证仍在。

用药量轻,二剂痊愈

邵帅

??您的打赏全部用于慈善捐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0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