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就是说人参这味药的,在文中我说过一句话,“单味药要是效果很大,那还要中医辨证论治吗?那还需要中药配伍,遵循君臣佐使吗?”所以不只是我,古来一直都在研究药物的配伍关系,这是事实。

例如,用滋阴的“六味地黄汤”效果很好,而单单用“熟地”效果就没那么好;用“八珍汤”,对急性贫血的人群会特别有效果,比单纯的使用“四物汤”来的要棒的多。

这是其一,况且我们都知道药性都有“寒”,“热”,“温”,“凉”的属性,那是不是治疗“虚寒证”就都用“附子”就行?当然不可以,“热药”中那么多,怎么去区分?“干姜”的热和“附子”的热一样吗?自然是不一样的。

我觉得如果能把以下问题想明白,那么对“热药”的理解就会更上一层,第一,“为什么理中汤用干姜而不用附子?”,第二,“为什么真武汤要用附子而不用干姜?”第三,“为什么四逆汤要干姜,附子一起用?”,这就是中医药的奥妙所在之处,说了这么多,我想从今天开始,每天都写一味中医药,巩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也与大家分享自己的见解。

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麻黄”这味药,我觉得学中医的始终记得最清楚的莫过于这味药了,一学方剂就啥也不学先学“麻黄汤”,一学中医药,就先学“麻黄”,谁忘了都忘不了这味药,也是够够的,那么说回来,我们先总体的说说,“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行水消肿“,“散阴疽,消癥结“的作用,临床上更多地把它用作辛温发汗药,一般放于发散风寒药里边。

发汗散寒的作用自不用提,我也说过了,学中医第一个学的就是它的发散风寒,“麻黄汤”便是如此。

它除了辛温发汗之外,有明显的“宣肺平喘”的作用,凡是风寒外侵寒束于表引起的喘咳都可以使用麻黄来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生麻黄”发汗力比较大,必要的时候可以改为“炙麻黄”来使用,而用麻黄治疗喘咳,必定离不开的一味药就是“杏仁”,毕竟有一句话叫做“麻黄以杏仁为臂助”,麻黄宣通肺气,杏仁降气化痰,麻黄刚烈,杏仁柔润,合在一起可以增强平喘止咳的效果,天衣无缝,如果咳喘的病人有肺热的证候,就需要加入石膏,黄芩,知母等药品清肺热,最有名的方子莫过于“麻杏石甘汤”了,当然也有“定喘汤”等方子,不能光记一个方子。

麻黄还有行水消肿的作用,最主要是因为它能宣通肺气,有两种说法,第一就是宣通肺气,大开腠理可以使上焦水汽宣化,第二就是肺气一舒,行走于全身,水汽自能利,有“水汽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的说法,不管怎么样说,它配合麻黄,石膏,苍术,甘草,生姜,大枣等加减对于肾炎病的水肿,确实有一定效果。

再有就是它“散阴疽,消癥结”的作用了,《神农本草经》中有“破癥坚积聚”的记载,而有名的“阳和汤”中把麻黄和熟地按1比近20的比例使用来消散阴疽,痰核,流注结块,这是最好的例子,《用药心得》中提出有“麻黄得熟地通络而不发表,熟地得麻黄则补血而不腻隔”的说法。

麻黄一般用量在2到9克之间,治疗水肿会用到10到25克,视情况而定,与生石膏配合应保持1比3的比例来使麻黄得发汗作用减少而达到宣肺利尿的作用。最后说一下使用麻黄得注意事项,肺虚作喘,外感风热,单独的膨胀,痈,疔等证,是不能使用麻黄这一味药的。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点一波赞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jm/11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