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肇始于《伤寒杂病论》,经方因其用药精当,剂量准确;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剂型丰富,煎服有法;加减灵活,功效卓著等特点而被历代医家所尊崇,分析张仲景临证用药特点,对当今中医临床辨证用药仍具有相当指导意义。

1、擅用峻剂,中病即止

仲景在辨证治疗用药中,善于使用峻烈之剂,其于配伍、服法、剂型等多方面显示其应用峻剂之巧妙。

如十枣汤为峻下逐水之剂

麻黄汤为发汗之峻剂

大青龙汤为阳气郁闭之峻剂剂

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三者相比虽有和、缓、峻之别,然此三方皆为峻下之剂

抵当汤为泻热破血之峻剂

大陷胸汤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大黄蛰虫丸为破瘀消癥之峻剂等等

峻烈之剂,易伤正气。

仲景在使用峻剂之同时每每叮嘱“中病即止,以防伤其正气。”

2、相反相成,共奏其功

相反相成法是中药方剂配伍的另一原则和方法

寒热并用可见于多种情况之下

如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大黄附子汤,桃核承气汤,附子泻心汤等等。

3、重视煎服,随证取之

仲景在《伤寒论》中的用药非常重视药物煎服之法,所列之方均详细记载并详述注意事项,以使药物发挥最好效果。

如《伤寒论》中,含有麻黄的经方有十三首,这十四首全部需要先煎,久煎。其中小发汗的经方有六首: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升麻汤等

均采用先煎之法,

是“先煮麻黄一、两沸”,

据考证“一、两沸”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

大发汗的经方有七首:

麻黄汤

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等,均为“先煎,水减两升”。

据考证,“水减两升”的时间大约为30分钟,足见仲景先师对中药煎法之重视!

纵观仲景用药,往往是既合证切病,药味上又精粹到不能再少。药有千种,而仲景所常用之药,总计下来只有区区84味。摘录如下:

五味子:敛肺止咳

酸枣仁:敛心安神

山茱萸:敛精止遗

乌梅:安蛔

1.苦泄

柴胡:泄胆热

黄芩:清心火,泄脾热

黄连:清心火,泄胃热

黄柏:清心火,退黄

栀子:泄心火

茵陈:退黄

梓白皮:清热解毒

芍药:泄热养营

竹叶:清心除烦

牡丹:清虚热

白头翁:除下重

2.苦破

大黄:泻下通便,活血化瘀

枳实:破气散结

厚朴:降逆除满

杏仁:降逆平喘

桃仁:活血化瘀

射干:除上气

葶苈子:泄肺热,除肺痈

皂荚:化痰

芫花:逐水

大戟:逐水

甘遂:逐水

3.苦燥

白术:燥湿健脾

苦参:燥湿杀虫

猪苦胆:燥湿解毒

4.苦化

赤小豆芽:破血化脓

败酱草:排脓

5.苦升

瓜蒂:催吐

1.甘补

人参:补元气

饴糖:建中

甘草:补宗气,解毒,调和诸药

小麦:补心气

黄芪:补气行气

大枣:补脾

粳米:补胃

地黄:补心阴

麦冬:补肺阴

阿胶:补血益阴

鸡子黄:滋阴润燥,养血

当归:补血

麻子仁:养血润肠

瓜蒌根:生津止渴

升麻:解毒

2.淡渗

泽泻:清热利水

滑石:清热利湿

茯苓:通调水道

猪苓:利水

薏苡仁:渗湿

椒目:利水

3.涩固

赤石脂:固小肠

禹余粮:固大肠

灶中土:固胃

4.重镇

代赭石:降胃气

龙骨:镇肝魂

1.辛散

麻黄:宣肺气,平喘咳,温表散寒

桂枝:温心阳,抑水气,解肌发汗

艾叶:行气散寒

防己:散水气,消身肿

乌头:散寒

蜀椒:散寒

2.辛行

川芎:行血

豆豉:宣气

半夏:宣肺气

生姜:宣胃气

桔梗:利咽

瓜蒌实:宽胸散结

薤白:通阳散结

葱白:通阳止泻

葛根:升津液,升清止泻

旋复花:行气消痞

3.辛温

附子:温肾阳

干姜:温脾阳

细辛:温肺阳

吴茱萸:温肝阳

1.咸软

芒硝:软坚通便

牡蛎:软坚消痞(胆)

鳖甲:软坚消癥(肝)

2.咸走

水蛭:活血化瘀

蛰虫:活血化瘀

虻虫:活血化瘀

编辑:扯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10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