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谈医140麻黄对前列腺炎疾病
麻黄是发汗药,常用来散寒,振奋精神。可用于治疗各种皮肤病,咳喘病,关节病,心脏病。但是麻黄应用不当,也常可见以下几个副作用: 1.发汗过多,导致病情加重,或者虚脱; 2.发汗过多,导致心悸,或者呕吐; 3.发汗过多,导致小便减少,小便困难; 4.麻黄用量过多,导致前列腺炎的患者排尿困难。 以上几种情况我都遇到过。因为男性前列腺患者较多,所以我今天着重说说麻黄用过后前列腺炎的副作用如何处理。 男,58岁,咳喘十余年,每月不定期发作。发作时间可在白天或晚上。诊脉:脉沉弦细,滑数。舌淡红,苔薄腻。面色偏黄。食欲可。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久治不愈。 诊断为:少阳病,郁热,水饮痰湿。 处方: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小陷胸汤合方,加地龙,桃仁。 柴胡12黄芩10法半夏12党参10炙甘草6桂枝10白芍10麻黄10干姜6细辛3五呋子8黄连3瓜蒌皮10地龙10桃仁10 服药三天后,咳喘明显减少。但服药后小便不畅,夜尿次数增加,影响睡眠。电话告诉我时,语声急切,让我感到药物后的反应的确是十分强烈。 我分析可能是麻黄的副作用,嘱咐他将上方减半量服用。 十天后再复诊时,患者自述改量后,没有再出现小便问题了,咳喘症状基本平稳。 麻黄在强壮男性性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男性的前列腺有充血,肿胀的副作用。所以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引起重视。曾有一例严重前列腺肥大的咳喘病患者,我用了麻黄后,给我电话说小便排尿困难,我只得让他停药。患者对于麻黄的副作用无法忍受,但我们医生又觉得治咳喘非用麻黄不可时,可以两种处理办法: 一是减少麻黄用量,极少量也会有效。或者干脆不用麻黄,用别的药物代替,比如地龙,苏叶,荆芥等。 二是仍用麻黄,但配伍利尿活血药,如配大剂量的白术,泽泻,泽兰,通草等,或再配琥珀利尿活血。 ************************************************** ******************************************* 《伤寒论》条文学习: 58.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解:凡病若攻下伤津血,即为伤阴阳。阴阳伤则不和。所以应复其阴阳,待其和而愈。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解:前条之攻下后的阴阳伤,导致阴阳不和,小便不利也属其一例。应据其具体的虚损而补,是否治愈,看小便能否恢复正常,这是一种判断方法。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解:汗法下法后,振战而畏寒是正气虚而与外邪争持不下的反应,脉微为阳气不足,脉细为阴血虚。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解:下与汗后伤阳气,人体已无力与邪气斗争,在白天得天阳之气帮助可与邪争故烦躁。夜间阳衰,阴盛,故安静。不呕,无少阳证,不渴无阳明证,无表证无太阳证,脉沉微为阳衰。身无大热,为阳衰而未达到虚脱状态。用纯刚阳之干姜附子汤治。 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人参(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发汗伤阴阳气血,身疼痛一是原有的太阳表证未除,二是气血伤,脉沉迟一为寒,二为虚弱无力运行。所以用桂枝汤双补营卫气血,加重芍药,一是缓急止痛,一是滋阴血,生姜人参重用,一是补阳气抗邪气,二是补足发汗过多伤及的胃津。 加人参与白虎加人参汤用意相似。人参扶阳气,滋津液,健脾胃,固元气。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个)甘草(炙,二两)石膏(碎,绵裹,半斤)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解:发汗后在什么情况下不可更用桂枝汤?应看具体脉证。 如果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出而喘,是内热,无大热是外面无大热,里面可以大热。 麻黄透热外出,杏仁平喘,石膏透热与清热。甘草缓中补气,并制约麻黄石膏二者的烈性,使麻黄配石膏的清宣透发之力协调。甘草在某种程度上有平喘作用。后文的短气加甘草类似。 64.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 解:发汗过多伤阳气,可用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桂枝平悸,与心肾阳气虚损,不能固摄均有关。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桂枝(去皮,四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用苓桂枣甘汤。此方与苓桂术甘汤类似。 茯苓健脾去水。桂枝温阳化水。甘草健脾。大枣健脾胃,但甘能生湿,大量大枣似不利于水湿内停。故其水饮不重,若重者不必加大量大枣。 脐下悸者,可理解为脾胃虚弱不能制下之水饮。所谓土能制水。 而苓桂术甘汤之气上冲胸,心下逆满,起则头眩,是土虚水乘而上。也是土不制水,但也含另一层意思:土不制火。 虽然看起来是绕圈子,也有实际意义:水与火是心与肾,心肾均为少阴经,也在少阴病中。心肾水火相交而济,本不可分。所以脾胃中气一虚,不能斡旋上下,必然引起二者并病。 赵厚睿赞赏 人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huanga.com/mhqw/3209.html
- 上一篇文章: 珍藏常用200味中药彩色图谱及功效
- 下一篇文章: 换季期间,宝宝感冒的预防护理及饮食安